十月廿二 作品

第472章 半場開香檳的麻省理工

 “這倒不是什麼大問題,葉頂區域歷來都是渦輪葉片上最難處理的區域,熱斑的位置變化本來也需要進一步進行試驗,第一次測試能取得這麼明顯的效果,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證明我們用衝擊冷卻進行重點強化的思路是正確的!”

 看著眼前的圖片,布萊德顯然心情很不錯。

 數值分析結果不準確,難道是什麼大問題嗎?

 本來就是提供一個參考作用好吧。

 總不會真有人能算到跟實際情況基本接近吧?

 不會吧?

 布萊德的嘴角扯出一個喜悅的弧度。

 這意味著他的課題組不僅在壓氣機設計,甚至在渦輪設計上也已經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甚至反超了提供這臺mt1型測試平臺的牛津大學。

 “把實驗數據處理一下,設備處理好,晚上我們組織一場小規模的宴會,也算是歡迎一下戈爾茨坦先生!”

 ……

 應該說,布萊德的能耐還是比較大的。

 他能在不依靠試驗的情況下,把渦輪入口處複雜的非均勻因素考慮個七七八八,並針對性地利用衝擊冷卻進行處理,絕對算是航發研究領域中的豪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計算是在拿到mt1平臺之前完成的,因此研究對象一直都是單獨的渦輪葉片。

 當然這並不是布萊德的問題。

 以90年代末的超算水平,依靠正常的計算方法,確實沒辦法對整個航空發動機的熱端部分進行氣熱耦合建模。

 但如果他聽到過常浩南對於那篇“邊角料”文章的評價,就會意識到,衝擊冷卻是有極限的。

 在所有熱區加入冷卻槽縫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行為,到了段壁附近,效果會非常差。

 因此,熱量聚集在渦輪葉片的葉頂部分,並不是一件小事。

 尤其是在一臺真正的航空發動機裡面。

 由於燃燒室和渦輪結構都會被機匣所包圍,所以整體的散熱條件其實比實驗臺上面更差。

 而燃燒室中航油燃燒所送出的高溫氣流,也終究不如電加熱來的穩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