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431章 重新定義“火箭炮”

 說話間,諾伊內已經合上了面前攤開的筆記本。

 顯然,他已經get到了張宏銀和芮曉亭二人的意思。

 下面的內容不適合形成文字記錄。

 “簡單來說,衛士2的出口型號會提供三種不同的火箭彈,你們在手冊上看到的,是第一種,也是基礎型號,戰鬥部質量75kg,290km射程,慣性加衛星制導,最大射程上的cep大概在50米左右。”

 諾伊內點了點頭,這也正是他們找上華夏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阿爾及利亞軍隊的大多數裝備還是延續了過去的習慣,繼續從俄國人那裡採購,但是當他們開始考慮裝備一種有戰略威懾力的武器時,卻犯了難。

 一箇中等體量國家口中的戰略武器自然不可能是射程上萬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但偏偏俄國人的武器庫裡面像樣的陸基遠程武器就只有這些大殺器。

 由於中導條約的緣故,所有符合阿爾及利亞要求的短程導彈都已經被銷燬了。

 因此他們只好找轉投沒有這方面包袱的華夏人。

 畢竟290km的射程對於他們來說也勉強夠用了。

 “對於大多數用戶,我們都只會提供這種基礎型號。”

 芮曉亭說著把自己面前的筆記本電腦調轉過來朝向對面。

 屏幕上面顯示的是三張或簡單的剖面圖。

 即便是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看出它們之間存在的一些細微差別。

 因為繪圖者貼心地在上面用加粗的線條給標了出來——

 “在此之外,我們會提供另外兩種方案,一是導引頭和戰鬥部替換,把原本只是發揮整流罩作用的頭部替換成一個雷達導引頭,代價是戰鬥部的質量會減小到50kg左右,但可以攻擊移動中的水面艦艇。”

 “至於另一種,則是更換動力段,我們在最初設計時保留了對應350km射程的推進劑,但是受限於後來簽署的武器出口條約,只能通過調整發動機參數的方式浪費掉一部分燃料。”

 “但實際上你們只需要更換這幾個關鍵閥門,就可以把性能恢復到最開始的水平。”

 此時坐在對面的諾伊內表情已經快繃不住了:

 “伱們確定這是一種……火箭炮?”

 這邊的張宏銀和芮曉亭對視了一眼:

 “嚴格來說,在我們的裝備目錄上,這個型號的正式名稱叫做‘衛士2綜合火箭武器系統’,當然您如果願意沿用火箭炮這個名字,我們倒是也沒有意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