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76章 精加工領域的革命(國慶快樂!)

 這就導致哪怕做出了一些技術突破,比如電火花打孔技術,但由於整個工序的其它環節仍然存在短板,最終造出來的產品往往還是很難讓人滿意。 

 而常浩南的這個思路,相當於把原本木桶最短的那塊板子給補長了。 

 如果能夠實現,那得到好處的絕對不只是410廠一家。 

 整個機械加工行業,乃至整個製造業,都會直接因此而受益! 

 “我認為這個思路……值得一試!” 

 首先開口的是那名負責產品後處理工段的工程師: 

 “但根據我的經驗,這個工藝的核心技術,應該是軟性磨料的配方,以及對不同工件進行磨削加工過程中的壓力參數。” 

 “這方面如果要從零開始一點點試驗的話,我們恐怕得做好打長期攻堅戰的準備啊。” 

 按照常理來說,他的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 

 這東西和材料學有點相似,剛開始研究的時候很難直接確定方向,往往需要採用廣撒網的方式來碰運氣。 

 比如磨料顆粒的成分、配比、粒徑大小,以及磨料基體的粘稠度、化學性質等等,都得一點點試出來。 

 後面隨著研究進程的愈發深入,才能慢慢找到一些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盲目性。 

 不過,剛好有一個不符合常理的人在這裡。 

 “這一點不用擔心。” 

 別人眼中最麻煩的部分,反而是常浩南最擅長的: 

 “關於軟磨料的開發,以及加工過程中的控制系統,我可以藉助一些仿真模擬手段來初步確定可行性最高的研究方向,進度應該比諸位預想的要快上不少。” 

 “但是這個磨削設備的其它部分,尤其是工裝夾具,以及具體實現缸內活塞擠壓的機械結構,需要其它人來幫我完成。” 

 常浩南說完,輕輕放下了手中的粉筆。 

 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張充滿愕然表情的面孔。 

 “這……也能模擬出來?” 

 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