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99章 渦噴14的重生(下)(二合一)

“那就沒錯了。”常浩南興奮地把手中的鉛筆拍在桌上:“同志們,我需要修改一下剛剛佈置的任務!”

說完之後再次來到黑板旁邊。

“這個射流縫的基本原理,是摻混損失與吹除效應進行競爭,當摻混損失更大時,表現為總壓恢復係數下降,反之則表現為提升。”

常浩南說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的葉片示意圖上稍稍修改了一下,把原來的直線型射流縫改出了兩個彎角。

“我們可以用這種兩段凹凸方向不同的弧線構成一個‘s’型射流縫。”

“s型縫是一個收斂擴張型通道,可以進一步加速氣流,提升射流效果,而且修改之後的氣流進出口方向更加貼近主流方向,還能減小摻混損失。”

下面幾個人目瞪口呆地看著黑板前面的常浩南靠著筆算現場修改設計。

他們已經習慣了這個人的各種神奇操作,但面對此情此景還是會有一種不真實感。

最後還是姚夢娜最先聽懂了她的意思:

“所以這種s型射流縫即便在平飛狀態下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沒錯。”

常浩南自己的語氣中也帶著興奮。

這樣的靈光一閃,在有系統幫忙的情況下當然並不少見。

但這次關於射流縫的研究,沒有被納入到系統生成的項目中。

而且也並非他在重生之前就有所涉獵的領域。

換句話說,完全是靠著常浩南自己能力的提升而出現的。

……

在這樣一次“頓悟”之後,常浩南對渦噴14的改進工作更加得心應手起來。

根據當初的故障分析,喘振誘發的位置在高壓壓氣機的二級轉子葉片上面。

因此他後面的彎掠設計優化主要針對的也是總共7級高壓壓氣機的動葉葉柵,對於主要作用是進行來流壓縮的靜葉葉柵並未進行過於複雜的修改。

而恰好,那道神奇的s型射流縫可以被設置在靜葉葉柵上。

這讓兩路並行的分工方式成為了可能。

開發進度*2

於是又過了僅僅半個月,一個幾乎嶄新的渦噴14發動機設計方案終於被呈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雖然由於項目進度的問題,燃燒室和渦輪的設計並沒有變化。

但是,作為核心機三大部件之一的、也是渦噴14過去最令人詬病的高壓壓氣機部分整個翻天覆地。

與設計方案一同提交的,還有常浩南帶著數字化設計組花費一週多時間肝出來的壓氣機性能及流場結構示意圖。

以及這次大尺度設計改進的最根本目的——壓氣機通用特性曲線。

相比改進之前,喘振裕度增加了足足25%。

即便再出現跟上次01號原型機情況類似的惡劣工況,新的渦噴14發動機也能夠在共同工作線上維持正常工作,而不至於發生喘振。

更重要的是,經過大量修改之後,渦噴14的壓氣機設計,再看不出半點p11Ф-300和“斯貝”的影子。

它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我們自己的發動機。

閻忠誠伸出手,顫抖著摸在了畫著壓氣機總體設計圖的電腦屏幕上面。

“這才是‘崑崙’啊。”

“這才應該是我們的‘崑崙’啊……”

常浩南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幾乎是老淚縱橫的閻忠誠。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渦噴14發動機雖然並未跟著八三工程一同下馬,但也是直到差不多十年之後才拿出了相對穩定的設計方案。

而那個時候殲8系列已經停產,華夏空軍也不再需要一種推力7.5噸一級的渦噴發動機了。

儘管以渦噴14核心機為基礎的Qd系列燃氣輪機在發電領域獲得了一定成功,算是讓這個命途多舛的航發項目有了個說得過去的歸宿。

但終究還是有遺憾的吧。

……

“這樣的遺憾,不會再有了。”

“也不能再有了。”

出差結束了,下週恢復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