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86章 航空動力的問題




系統的能力毫無疑問是強大的,但也存在兩個限制,一是積分需求,二是需要自己首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完成基本的思路框架構建之後才能形成項目。



常浩南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飛到了更遠的地方。



而設計完成之後還要落實到製造。



因為流動分離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兩面性。



現行的葉輪機械設計體系中一直沿用著“定常附壁流型”的傳統思想。



“能不能把這種思想引入到壓氣機氣動設計裡面?”



……



眼前這個改進渦噴14的工作,似乎就是個不錯的機會。



而如今在附面層流動這個方面,恰好是剛剛完成“從複雜到簡單”的階段。



科學研究所走的一條普遍道路就是從複雜到簡單,再從簡單到複雜。



而上面說的這些,還僅僅是航空發動機壓氣機設計這一個領域的問題而已。



渦扇10。



而這功夫渦扇10應該就正好處在某一次設計方案歸零的過程中。



真的是如來。



打開系統面板,看著那只有1級的工程經驗,常浩南自嘲般地搖了搖頭。



或者說是薛定諤的進度。



想到這些浩如煙海的知識,常浩南的大腦隱隱有些發脹。



重生之前只帶過算上自己不超過4個人的小項目。



殲10和殲11,兩種三代機的目標動力都是一樣的。



基本上就是沒有進度。



在可以說沒有任何發動機設計經驗的情況下,連渦噴14這樣的二代發動機都有很明顯的拼湊借鑑痕跡,渦扇10的情況就更不用想了。



有進步,但是還不夠。



就連借鑑原案都中途更換過。



首先將具體的自然現象抽象為一個較簡單的模型,進行研究之後得到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後逐步取消所作的假設,在基本認識的基礎上修改和擴充,直至最後得出對複雜的具體現象的全面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