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5章 從風扇葉片引發的思考


常浩南這樣想著,順手把目前已經完成的初版設計文件保存好,然後複製了一份到另外一個新文件夾。

 
無論任何領域,只要是個作圖狗,就一定要銘記“勤保存,多留檔”六個大字。

 
因為這是無數先輩用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

 
文件夾重命名:葉片設計第二版。

 
重生之前的常浩南儘管混出了一點地位,但終究只能算是個航空工業的螺絲釘,在航空發動機結構設計這一塊並沒有太多經驗,不過一些基本的理論和方法還是知道的。

 
因此也是相當於在這個低難度的項目上面練手。

 
“在這麼個小風扇上應用流動分離主動控制技術沒什麼可能,還是考慮從葉片形狀入手好了。”

 
“這樣的話,可以考慮把原來的徑向葉片設計改為彎掠葉片……”

 
“在葉片展向方向選取三點使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得到模型更新後使用的方程。還得對風輪中心到葉片各截面的距離進行約束,保證設計變化之後葉片面積不能增加……”

 
常浩南從旁邊抽出了一張草稿紙,並開始在上面列下步驟提綱。

 
第一步,將直葉片上從最左到最右的三個點定為A'、B'、C',對應的彎葉片上的三個點A、B、C,令A與A'點座標相同並設為原點,再對彎葉片的三個點使用拉格朗日插值。

 
第二步,對C點的座標增加一個約束條件,也就是AC之間的連線長度不能超過原來的直葉片半徑r,否則會與涵道內壁產生摩擦。

 
第三步,利用isight集成iCem-Cfd和fluent,對葉片設計進行數值優化,並確保彎掠葉片的掃掠面積與原始直葉片相等,各半徑截面處的翼型弦長、安放角保持一致。

 
至於這個優化過程,那就又是一個需要通過試錯尋找規律和最優解的過程了。

 
確定好基本思路之後,剩下的工作就只有一個字。

 
肝!

 
常浩南重新打開CAtiA,開始在第一版葉片的基礎上進行修改。

 
不過隨著第二版的設計愈發完善,他的動作反而慢了下來。

 
模擬這東西的主要價值在於找方向,終究還是不能完全代替實驗的。

 
在理論依據不足的情況下,靠僥倖心理減少實驗硬上模擬的後果,後世的波音737max已經證明過了。

 
之前設計殲7改進型的時候,系統給出的最後步驟也是去吹風洞,只不過客觀條件所限做不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