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三十七章 科學體系的殘缺

 
“簡單來說,就是一加一等於二,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在我們古代就沒有人去探究,而是變成了一個常識。這肯定是不行的,數學是個基於邏輯推理的學科。它通過邏輯的演繹和歸納,建立數學定理和推論的嚴密證明體系,不能單純地只給出結果。”

 
“所以我們古代的數學水平雖然比較高,但由於中間的推導證明過程往往比較省略,造成了普通人想要學習的難度非常大,不容易普及開來。就算是專門研究數學的人,大家也只知道開始和結果,少了中間的步驟。”

 
“而在數學演繹當中,推導的過程佔比分比正確的答案更高。要是數學考試只寫答案,最多給伱兩分。所以中國古代數學,就只有題目和答案,缺少了中間證明環節。”

 
“這嚴重造成了數學體系的重大缺失,並且不止是數學,物理和化學我們古代也缺乏探究精神。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別人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個常識。但他卻能想到,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呢?進而發現了地球引力,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因此總結來說,我們的古代數學體系要想完善,數學家們就一定要有探究這個公式為什麼成立的探究精神。把數學這個基礎打好,根基打牢,才有可能延伸出物理和化學,奠定工業革命的基礎。”

 
中國古代的數學、物理、化學水平其實一直都不低,數學領域上劉徽和祖沖之的成就同時期的西方人拍馬都趕不上。

 
物理方面的天文學,東漢的天文學家劉洪完美地運算出了一歸年的時間,還有力學的滑輪、槓桿、車床、水力設施非常齊全,就連載人航空火箭第一人都是明朝的陶成道,至今月球表面的“萬戶山”都是為了紀念陶成道命名。

 
化學更不用說了,火藥、石油、制銅、硃砂、鍊鋼、冶鐵等等,在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多有記載。

 
那為什麼中國古代科技遠比西方領先的情況下發展不出工業革命呢?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就認為,這是中西雙方對待科技的差異體現,最典型的就是西方以實驗科學法為主,東方則是以實用價值為主。

 
比如看到一個蘋果落地,牛頓會聯想到萬有引力。而別人則只會看到一個蘋果,然後上去撿起來吃掉。

 
這種說好聽點是實用主義,說難聽點就是缺乏理論探究。人們只看到蘋果落在地上,卻不知道蘋果為什麼會落在地上。這對於科學研究是個重要的缺陷,因為科學本身就需要去探索。

 
所以趙駿認為,如果認可林毅夫的觀點,那麼在科學體系上,中國古代就很難形成。

 
而且林毅夫的觀點也是正確的,中國古代的科學確實只有開始和結尾,嚴重缺乏中間的推導證明過程,這樣殘缺不完整的體系,很難把工業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