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三秋醬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倭寇橫行

 在下慚愧。”唐劍秋極力保持鎮定,以免被對方洞悉心事。有些事情,雖未出口,但魏忠賢也能大概從中猜出幾分,“唐大人找咱家,莫非是為了那出海之事?”唐劍秋微微頷首,他心中的疑惑如潮水般翻湧,卻又不知從何問起。“是的。”他有太多太多想問的了。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他只能選擇繼續追問。見唐劍秋這般好奇,魏忠賢便不再繞彎子,直言不諱地說道:“唐大人或許不知,那些漂泊海外的華夏子孫猶如無家可歸的孤兒,而今更是因那些倭寇肆虐,每天都有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什麼?倭寇!”唐劍秋義憤填膺,”唐劍秋聞言,義憤填膺,魏忠賢的敘述深深地點燃心中的野火。在那之後,魏忠賢又在原有的基礎上說了下去:“他們不僅要忍受扶桑倭寇的剝削,還要時刻防備海盜的追殺,生命朝不保夕,又何談生計?皇恩浩蕩以示天下,只是這其中之苦又能向誰人傾訴?不過是希望藉助唐大人的威名,掃清倭寇之患,還我大明百姓一個安寧,唐大人,你可願擔此重任,護我大明子民?”魏忠賢說的倒是真誠,就連他身後的東廠高手,也不禁為之一振,心生敬意。“該死!竟敢傷我大明百姓!”唐劍秋眼中閃過一抹怒火,深知大明百姓的苦難,對於任何傷害他們的人他絕不輕饒!“倭寇作亂,傷我百姓,此仇不共戴天!魏公公,唐某願盡綿薄之力,助大明百姓脫離苦海!”雖然心知魏忠賢此舉或有利用之嫌,但唐劍秋仍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但願能早日抵達西洋,解救更多在水火之中的百姓。必定將那惡賊的頭顱割下祭奠枉死的冤魂!見唐劍秋如此氣憤,魏忠賢就知道他已經上套了,即便不用多費唇舌他也該明白。“此事那就麻煩唐大人了。”魏忠賢嘴角勾起一抹戲謔的笑意。唐劍秋毫不猶豫地抱拳行禮,“還請九千歲放心,下官定當竭盡全力,剷除那些海盜倭寇!”大明子孫絕不能受外族屈辱!更不能讓海盜倭寇在他們的土地橫行作亂。“如此甚好,此事我會向皇上稟報,相信皇上也會讚賞你,咱家已經派人督辦造船事宜,策劃巡洋所需的所有事務,待船隻造好便可出發,此番巡海事關重大,主船附屬船隻均不在少數,更有上千名訓練有素的軍事水手,若有船員不聽使喚只管隨意懲處便是。”然而,這更多隻是場面上的話,實際上,又有誰敢真正觸動魏忠賢的人呢?魏忠賢的這番話更像是一種客套,是一種權力的展示。除非魏忠賢自己下定決心要處置某人,否則當年怎麼折磨他們的魏忠賢都能通通討回來!“此次出海,我特意派遣了兩人跟隨大人學習,希望大人能不吝賜教,若是有心只管向良卿和應星傳授經驗,路上還要仰仗大人的嚴格把控。”魏忠賢的話語中,既有對權力的張揚,也有對經驗的尊重。唐劍秋心頭猛地一顫,魏良卿與傅應星,一人是他的侄子,另一人是他的外甥。要是他們真出了什麼意外,他的性命只怕難保。雖然魏忠賢表面上說的是要嚴加管教,但如果他們在魏忠賢耳邊嚼舌根他又怎能坐視不理? “下官領命,定當傾盡所能!”既然魏忠賢非要跟自己說上一番客套話,他也不介意打馬虎眼。對於這樣一個結果,魏忠賢非常滿意。只要將唐劍秋趕出京城,他就無法再把手伸得這麼遠了。即便他在海上真聽到了什麼也不敢擅自妄動。只要皇上金口未開,他唐劍秋就不能未召赴明,否則,抗旨不尊的罪名足以讓他身敗名裂!魏忠賢,此人的手段確實狠辣,讓人敬而遠之。但在這狠辣之下,他也確實為百姓推行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然而,此次出海少則半年,多則兩年,甚至更久,到了那時朝廷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到那時,家中的父母和妻子是否會為他牽腸掛肚,日夜憂慮?唐劍秋想到此,心中也不免湧起一股難以言說的煎熬。他深知,這次的決定,不僅僅關乎他個人的命運,更牽動著家人的心。“唐大人巡洋萬里絕非小可,路上可謂是辛苦至極,此番前行,歸期難料,大人不妨去看望家中雙親?以解思念之苦。”當然,他是絕對不會允許唐劍秋身邊安插著親信,身邊的必須得是聽命於自己的人!“是,多謝九千歲。”唐劍秋恭敬地行禮後,轉身離去。待唐劍秋離開後,他身邊的一名東廠護衛忍不住開口,“九千歲,您就如此放心?萬一他在海上稱王稱霸,那我們豈不是……”“他不敢。”九千歲淡淡地回答,聲音中充滿了自信。這點魏忠賢幾乎可以駑定,他實在是太瞭解唐劍秋了,這人可沒有那個膽。而此時,唐劍秋還在趕往兵營的路上。他充滿了急切與焦慮,心知必須儘快將此事告知沈紅鸞,以及家中父母。踏入白杆軍兵營的大門,唐劍秋如往常一樣,讓人前去請示沈紅鸞。得到回應後,他緊隨下屬步入營內。送至門口後,下屬離開,唐劍秋如平常那般進去了。“唐大人有何貴幹?”沈紅鸞那雙桃花眼依舊迷人陶醉,精緻的五官和絕美的妝容讓唐劍秋心中微微一動。然而此刻,他卻無暇欣賞這美景,直言不諱地道出了心中的急事。“紅鸞,有要事相商。”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不同尋常的嚴肅。沈紅鸞見狀,也收斂了平日的輕鬆,柳葉眉微皺,等待唐劍秋的下文。“紅鸞,我將以巡洋副使的身份出使西洋,此番前去還不知何時能回,恐怕要委屈你了。”“出海?”沈紅鸞聽完後,美眸中閃過一絲憂慮。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