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游泳的小龍蝦 作品

第730章 武漢會戰結束





就連雲南王龍雲這樣的地方軍閥,也是表面歸順國民政府,實際上國軍總裁一時也是鞭長莫及的。




國軍總裁之所以選擇重慶作為陪都,他是參考了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中,很多當時的建設設想都是圍繞著廣州、重慶、和上海。




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後,就圍繞著這三個城市進行了建設。




重慶的地理位置是東有大巴山、武陵山,北有秦嶺,是然的防禦屏障,易守難攻。




且還背靠長江三峽,有利於物資運輸,也更利於東面江漢平原等地聯繫。




重慶山石堅硬,更有利用築建防空洞,當時國軍的空中力量最為薄弱,這都是必須考量的範圍。




而且國軍總裁很早就控制了長江沿線各省,都是自己的固有地盤,而且主要是軍政長官都是自己嫡系......




中日武漢會戰對比:




中方陣亡人數,國軍軍事委員會統計為二十五萬四千六百二十八人,再加上負傷超過四十萬餘人。




究其主要原因是就是一味的戰略防守,與日軍拼消耗。




且在指揮體系中,受人事關係影響過大,許多兵力調配不是以作戰需要為依據,而是按派系及資歷任官,職務與所屬兵力嚴重不匹配,造成“屋下架屋,床上疊床”的重複而浪費物資。




下達命令、報告的轉達,自軍事委員會至基本戰略單位的師,要經過戰區、兵團、集團軍、軍團、軍五個層次才能到達,難免貽誤戰機。




而反觀當時日本方面。




它是一個島國,戰略物資是嚴重匱乏的,主要依賴輸入。




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




據日軍戰史記載:“七七”事變時,日本的儲備黃金,包括髮行紙幣的準備金,全部只不過十三億五千萬日元。




而這麼少的黃金儲備量,就註定了日本從最初發動侵華戰爭時,就只能“謀求早期解決”。




直到武漢會戰開始,當時日本的軍校,就連學校教學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於裝備擴建軍隊。




最後由國軍主動戰略撤出,武漢會戰才得已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