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楓 作品

第516章 太皓被賜封華王

太皓的目光在唸雨的牌位上稍作停留,隨即對一旁的老太監沉聲道:“你且留在此處,守護念雨的安寧。”

老太監躬身應道:“是,大人!”聲音中透露出一絲敬畏與忠誠。

太皓的視線無意間掠過念雨的牌位,忽見牌位之下有一抹鮮豔的紅色微微顯露。他走近幾步,發現那竟是一塊紅綢,覆蓋著某物,顯得神秘而莊重。

“這是何物?”太皓的眉頭微微一皺,聲音中透出一絲好奇。

老太監聞言,急忙上前查看,伸手欲扯開紅綢。然而,紅綢之下並非空無一物,而是一個精緻的錦盒,緊緊貼著牌位,彷彿守護著某種秘密。

“這……這是何時出現的?”老太監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顯然對此一無所知。

太皓伸手接過錦盒,輕輕打開,只見一本泛黃的秘籍映入眼簾。封面之上,四個大字熠熠生輝——《雛貓食魚》。

“這是《貓祖神功》第四卷《雛貓食魚》……”太皓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震撼。

“這麼說貞正師叔……已經離世了,將這秘籍留給了少靈。”太皓的聲音中透出一絲沉痛與敬仰,“但少靈為何沒有帶走它呢?”

太皓走到佛堂大門,開始一頁頁翻看著《雛貓食魚》上面的招式,《雛貓食魚》是“抓功”,每招都蘊含著獨特的技巧和深意。

第一式“登木求魚”,此招講究的是身形靈動,如貓躍上樹梢,意在突然襲擊。太皓身形一矮,猛然躍起,雙手如鷹爪般伸出,直取對手要害,猶如貓兒在樹梢上捕捉魚兒一般。

第二式“瞎子摸魚”,此招要求的是心靜如水,眼盲心不盲。太皓閉目凝神,以心觀敵,雙手在對手周身遊走,尋找破綻,如瞎子在河中摸魚,雖不見其形,卻能精準捕捉。

第三式“籠鳥池魚”,此招模擬的是籠中鳥、池中魚的無助與困頓。太皓雙手如籠,將對手困於其中,再以精妙的手法捕捉,如池中魚被籠鳥所困,無法逃脫。

第四式“殃及池魚”,此招運用的是聲東擊西的策略。太皓先以一招虛招引開對手注意,再突然發動攻擊,猶如投擲石子入池,本意擊一魚,卻殃及池中之眾魚。

第五式“渾水摸魚”,此招意在製造混亂,亂中取勝。太皓以掌法攪動氣場,使對手難以判斷虛實,再趁機發動攻擊,如渾水中摸魚,雖看不清目標,卻能憑感覺捕捉。

第六式“撒水拿魚”,此招注重的是速度和力量。太皓雙手如潑水般揮灑而出,形成一片密集的攻擊網,讓對手無處可逃,最終一舉擒獲,如同撒水捕魚,一網打盡。

第七式“察見淵魚”,此招要求的是洞察力。太皓通過細微的觀察,洞察對手的每一個動作和意圖,再發動致命一擊,如同能洞察深淵之魚的高手,準確捕捉。

第八式“幕燕鼎魚”,此招寓意著困境中的求生之道。太皓在絕境中化險為夷,以弱勝強,如同幕後的燕子、鼎中的魚兒,雖處險境,卻能巧妙求生。

第九式“水清無魚”,此招為《雛貓食魚》的最後一式,也是最為高深的招式。太皓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使對手無從應對,如同清澈的水中無魚可捕,最終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在秘籍的最後一頁輕輕翻過,太皓將其慎重地放入懷中。他心中湧起一股難以抑制的喜悅,這本《雛貓食魚》秘籍的獲得,彷彿命運之神對他的眷顧。然而,他並未因此滿足,因為《貓祖神功》的最後一卷《乳貓蹲竹》仍舊是他追尋的目標。

士兵們絡繹不絕地到來,向太皓彙報:“將軍,宮中已徹底搜查,並未發現任何可疑之處。”

太皓的目光銳利如鷹,他緊鎖眉頭,沉聲道:“少靈必是在我軍攻入時趁機逃脫,暫且不要找了。”

太皓隨後率領軍隊進駐蒼雲城的軍營。當日旗幟獵獵,將士們整齊列隊,等待著他們的將領下達下一步的指令。

然而,就在大軍進駐蒼雲城的第二天,蒼府的大門突然敞開,蒼兌少爺腳步匆匆,面容焦急,徑直來到太皓面前。他雙眼通紅,眼眶中淚水打轉,聲音帶著難以掩飾的悲痛:“太皓大人,我有要事向您稟報。家父蒼齋,他……他昨夜舊疾復發,已……已離世了。”

此言一出,猶如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波瀾。太皓心中猛地一震,他深知蒼齋在蒼雲城的地位與威望,他的離世無疑是一場巨大的震動。他深吸一口冷氣,努力平復內心的震驚,沉痛地嘆息一聲:“蒼齋前輩離世,這實乃蒼雲城之巨大損失。請蒼兌兄弟節哀,我會盡我所能,給予蒼府最大的幫助。”

葬禮之日,太皓親自前往蒼府,身著素服,面容肅穆。他站在靈堂前,看著蒼齋的棺槨,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痛。他向蒼齋前輩深深鞠躬,表達他的敬意與哀思。整個蒼雲城都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為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送行。

半個月之後,青鸞女皇在千風城之巔,高懸龍旗,聲震四野,向全國宣昭:竊國之賊少靈,已如喪家之犬,倉皇出逃。至此,東方帝國重歸玄氏王朝之執掌,國運昌盛,國泰民安。千風城,將重新作為東方帝國的都城,迴歸權力中心。

與此同時,在蒼雲城內,一片歡騰。青鸞女皇的聖旨到來,欽點封蒼兌為城主,掌管一方水土,庇佑百姓安寧。蒼兌接旨之時,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深知這不僅是青鸞女皇的恩賜,更是蒼雲城百姓的期望。他誓言將竭盡全力,守護這片土地,讓蒼雲城在玄氏王朝的庇護下,繁榮昌盛。

而在千風城,青鸞女皇召回了太皓。這位英勇善戰的將領,在平定少靈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青鸞女皇深知他的忠誠與才幹,故召他回朝,委以重任。

太皓在接到女皇的急召後,如一陣風般回到了千風城,踏入了莊嚴肅穆的紫宸殿。青鸞女皇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如炬,凝視著這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

女皇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威嚴與柔和:“太皓愛卿,你為朕平定了少靈之亂,功勳卓著,朕要問你,你想要何等賞賜?”

太皓單膝跪地,雙手抱拳,低頭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微臣不求金銀財寶,不求高官厚祿,只願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青鸞女皇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她深知這位將軍的志向遠大,胸懷天下。她繼續道:“太皓愛卿如此忠誠,朕心甚慰。但是朕決定封你為宰相,讓你輔佐朕治理天下,共同守護這片疆土。”

然而,太皓卻搖了搖頭,婉拒了女皇的好意:“陛下,微臣感激您的厚愛,但微臣不願在朝中為官。少靈雖已逃離,但此賊一日不除,天下一日不寧。微臣誓要追查其下落,將其斬於劍下,為陛下、為天下百姓除害!”

青鸞女皇聞言,臉上露出了複雜的神色。她深知太皓與少靈之間的恩怨,也明白這位將軍心中的復仇之火。她輕嘆一聲,緩緩道:“太皓愛卿,少靈既然已經逃離,他註定會流亡天涯,再難東山再起。朕希望你能放下心中的仇恨,與朕一同守護這片疆土。”

太皓卻目光堅定,語氣決絕:“陛下,微臣心意已決。少靈一日不死,微臣一日不安。請陛下恩准,讓微臣去追查少靈的下落,為天下除害!”

青鸞女皇沉默了片刻,最終點了點頭,她明白這位將軍的決心和勇氣,也相信他能夠完成這個使命。她緩緩道:“好吧,朕準了你的請求。但追殺叛賊,非比尋常,你需有個名正言順的身份。朕決定封你為異姓王,封號華王,不用操心朝中之事,只負責追繳叛賊。你不可推辭,這是朕對你的信任與期望。”

太皓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感激之色,他再次跪地叩首:“謝陛下恩准!微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託!”

說罷,太皓站起身來,轉身離去。他的背影在紫宸殿的門口漸行漸遠,但那份堅定和勇氣卻永遠留在了青鸞女皇的心中。

青鸞女皇的旨意如狂風驟雨般席捲而來,工匠們聞令而動,夜以繼日地忙碌在千風城中。昔日太皓將軍的府邸,如今被精心修繕,煥然一新。門楣之下,那原本的匾額已被取下,換上了嶄新的“華王府”三字,筆走龍蛇,氣勢非凡。

太皓將軍身著華服,步履從容地走進這曾經熟悉的府邸。一步入內,他彷彿被一股歲月的氣息所包圍,那是他往昔征戰沙場、歸來休憩的溫暖記憶。然而此刻,府邸已不再是昔日模樣,每一處都透露出皇家的尊貴與華麗。

他緩緩走過庭院,感受著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那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兄弟們的歡聲笑語,彷彿還在耳邊迴盪。但如今,他卻要以華王的身份,繼續守護這片土地,守護那些他深愛的人們。

太皓的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情緒,既有對過往的懷念,也有對未來的期待。他知道,這“華王府”不僅僅是一個身份的象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必須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勇敢,才能不負女皇的厚望,不負這“華王府”的榮耀。

太皓深知,少靈的逃脫不僅僅是對朝廷的挑釁,更是對他的一種侮辱。他不能容忍這樣的挑釁,更不能容忍這樣的侮辱。於是,他召集了一批精銳士兵,組成府兵,聲音冰冷而堅定:“少靈,那個與我有著血海深仇的反賊,竟然敢從朝廷手中逃脫。我命令你們,不惜一切代價,將他捉拿歸案!”

府兵們齊聲應諾,他們明白這次任務的艱鉅性,也清楚太皓與少靈之間的深仇大恨。他們紛紛立下誓言,無論少靈逃到天涯海角,都要將他繩之以法。

又是一年凜冬時節,這一年,江湖上最令人矚目的消息,莫過於太皓,這位一代宗師,正式步入了花甲之年。他的一生,如一部波瀾壯闊的武俠小說,充滿了恩怨情仇、江湖紛爭。

雪花紛紛揚揚,覆蓋了整個華王府的屋頂和院落,也鋪就了一條通往太皓書房的銀白之路。書房內,爐火熊熊,溫暖如春,與外面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太皓獨自坐在書桌前,手中捧著一卷古籍,目光深邃而悠遠。

他的臉上刻著歲月的痕跡,但那雙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彷彿能洞穿一切虛妄與謊言。太皓的心中,此刻卻波濤洶湧。他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江湖歲月,那些與少靈之間的恩怨糾葛,是如此的跌宕起伏。

在太皓六十歲壽辰的次日,天邊初露魚肚白,一道如驚雷般的消息從“石竹城”傳來。城主苗起,這位在太皓的一生經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官員,壽終正寢了。

太皓聞訊,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情愫。他回想起十五歲那年,自己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少年,苗起城主親自送他前往千風城參加科舉考試。那時的苗起,雄姿英發,劍眉星目,如同烈日當空,讓人不敢直視。他的話語鏗鏘有力,如同金石之音,在太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此刻,太皓心中充滿了對苗起城主的懷念和敬意。他毅然決定,要親自回到“石竹城”,去送一送這位曾經給予他無盡關懷和幫助的長者。臨行前,他拿上那本《雛貓食魚》秘籍,將其放在懷中。隨後,跨上一匹千里馬,一路疾馳,心中滿是感慨。

太皓踏過千山萬水,歷經風雨無阻,終於在第十天的黃昏時分,抵達了天山腳下。他仰望那座巍峨聳立的山峰,心中充滿了對過往歲月的緬懷與感慨。隨即,他調整步伐,步入了那座熟悉的“石竹城”。

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心頭一緊。這座“世外桃源”,如今瀰漫著一股肅穆而沉重的氣氛,百姓們都在低聲談論著城主苗起的離世。

太皓去往了苗起所住的民宅,苗起的兒子苗律道:“太皓大人,您回來了。”

太皓道:“我回來是要見苗起城主最後一面的。”

苗律道:“家父已經於三日前安葬了。”

太皓前往了苗起的民宅,一個男子的身影正站在門前,正是苗起的長子苗律。苗律見到來者,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恭敬地行了一禮:“太皓大人,您回來了。”

太皓的眼中閃過一絲悲痛,他點了點頭,聲音低沉而堅定:“我此行是為了見苗起城主最後一面。”

苗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哀傷,他輕輕嘆了口氣,緩緩道:“太皓大人,家父已於三日前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