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楓 作品

第462章 少靈慾起兵謀反



            棗香漸淡,販子的呼喚聲消逝於古道黃昏,餘音繞樑,彷彿與過往的風塵共舞。太皓城主,巍然立於城垣之巔,目送商旅隊伍漸漸消失於地平線盡頭,其心海卻掀起了壯志未酬的波瀾。盛世東土,粟米猶如國之根本,滋養萬民,然世界浩瀚,奇花異果、珍稀穀物遍地開花,何不敞開胸襟,集四海之精粹,充盈北峰城那古老的糧倉?

思緒回溯,太皓心馳神往於絲綢之路的往昔,那駝鈴輕響,穿越時空的長廊,波斯的辛香胡椒、安息的芬芳茴香、天竺的甜蜜蔗糖,以及張騫西行歸來的傳奇,葡萄紫珠、石榴紅豔、苜蓿綠茵,紛紛湧入中土,一時之間,物華天寶,民眾頌歌不絕於耳。北峰城,儘管深藏東方帝國心臟,黃土覆蓋之下,若能追溯至先祖智慧,甚至更古之世,引種綠豆之綠、豇豆之韌,山藥之幽、芋頭之淳,以及胡麻、西瓜等已紮根中土的異寶,豈不是對古人智慧的最高致敬,亦是對未來子嗣的無盡恩澤?

於是,月掛中天,燭火搖曳,太皓緊急召集群英,學士與農官共聚一堂,在這夜色闌珊之中,共商偉業。席間,談笑風生,既有周秦之粟、漢魏之稻的千年傳承,亦有《齊民要術》中蘊含的古老耕作智慧,眾人憧憬著北峰沃土上,古種與新芽交相輝映的繁榮景象。更有博學鴻儒,提及人類的一位皇帝遣使海外,求仙問道,卻意外收穫薯蕷之佳話,此乃大自然慷慨的賜予,若能精心培育,定能讓北峰之地,五穀豐登,萬民樂業,無饑饉之憂。

計議既成,太皓城主揮毫潑墨,飛鴿傳書至四海城府,求索典籍中記載的稀世良種;同時,派遣使者,踏遍千山萬水,尋覓那些散落民間、幾近失傳的古老農耕技藝,誓要在北峰這片古老而神聖的土地上,重繪一幅千載難逢的農耕盛世圖卷,讓北峰城不僅承載歷史的榮耀,更綻放出新時代的璀璨光芒,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

時至兩年之期,太皓立於黃土高坡之巔,眸中映著滿目蒼翠,腳下是綿羊如雪絨般散佈,悠然啃噬著青草,一派生機盎然。梯田層疊,金黃粟米與繁花似錦的果樹交相輝映,繪就一幅人間仙境。此情此景,皆由太皓攜手百姓,以血汗灌溉而成,其心甚慰,笑容在滄桑的面龐上綻放如春日初陽。

忽而,山風輕送,攜來陣陣讚歌,似溪流穿林,又若雲雀高歌,悠悠揚揚,頌揚太皓之德:

太皓城主恩澤長,巍巍城牆映朝陽。

粟米雖小,民以之安,懷策新意,胸中丘壑藏。

古道邊,棗香裡,商旅歇,城主望。

思接千載,夢迴絲路長,波斯辛香,安息芳,天竺甘露甜如漿。

黃河之濱,黃土高原,北峰巍峨,潤澤一方。

古老智慧,今朝再光,綠豆豇豆,山藥芋頭香。

胡麻綠浪,西瓜紅瓤,漢唐遺風,續寫新篇章。

學士農官,夜宴籌謀忙,燭光搖曳,言語間希望。

周秦漢魏,稻穀粟米強,齊民要術,耕作智慧廣。

薯蕷意外福,仙人海外訪,五穀豐登,衣食無憂賞。

城主一令下,城府響應強,古籍蒐羅,奇種紛播揚。

使者八方行,農藝探微茫,古老土地,再現盛世妝。

北峰之名,因太皓而煌,新時代風,古韻悠揚。

百姓歌之,舞之蹈之,皓月當空,北峰永昌。

此歌傳唱,太皓功績,千秋萬代,銘記心上。

如此讚譽,如同醇酒,令人沉醉,太皓聞之,心潮澎湃,知一切艱辛終未白費,而北峰的傳奇,也正因此而更加瑰麗多姿。

這一載,太皓城主步入了知命之秋,歲月悄然在其額間勾勒出五十年的智慧與風霜。五十載春秋,於普通人而言,或許已是半生風雨,滿目滄桑,但對於太皓而言,卻如同枯木逢春,更顯其內在的堅韌與從容。他每日黎明即起,於城頭之上,修煉武功,矯健的身影與破曉的曙光交相輝映,歲月雖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卻也賦予了他更為深邃的內斂與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