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865章 所謂細節已在懷(第五更)




    李易同樣幹過,現在想想,倒不是覺得對比起國家,而是會露出笑容,那是一段青春記憶。



    李隆基不知道李易的記憶,他對這個設計認可。



    “到時候各地的驛站賣郵票,百姓買了郵票貼,誰都別想在其中伸手,好辦法。



    郵票直接給地方,地方賣了後把錢給朝廷,想要再次要郵票,就得把之前的錢都回到地方。



    或者是地方驛站出錢買郵票,賣不動的返還回來,錢呢再按照地方對郵票的需求以同類郵票形式送回去?”



    李隆基順著想到如何賣郵票,低面值的應該好賣一點,上百錢和緡這種估計難。



    他知道為什麼有緡的,甚至是十緡。



    從瓊州送東西到蜀地益州或長安,要求三天或四天抵達。



    這樣會為你一個人一份東西而啟動驛站良馬衝刺服務,站站接力,一天跑出去一千五百里,甚至更多。



    錢少了不給你送,動用的力量太多,這應該是朝廷緊急軍情用的。



    李隆基想著,突然愣神了,過了片刻他把郵票又仔細地看起來。



    “易弟,你是用民間的東西來幫助朝廷傳遞消息,在解決了民生的事情時,又輔助朝廷傳遞消息的速度。”



    李隆基如是認為,易弟實在是……



    “三哥,我是在完善一個體系,不是單獨針對某一個方面。當然,體系中的各方面其實都受益。”



    李易覺得三哥想多了,軍隊的傳遞信息速度當然重要,可是大唐整體的快遞物流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的大唐可以打任何人,消息晚幾天無所謂。



    因為地方官會看時機出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就比如歷史資料記載的,蘇祿這個部族越來越強,是大唐封的左羽林大將軍,每年都給俸祿和軍資。



    然後他實力強了,就想打大唐,當地的官員說我要打他,李隆基說不行。



    過了一段日子,當地官員說,他勾結吐蕃和大食打我們,我們已經出兵了。



    都已經說不行了,你又給人家打了,至於說是否真的勾結吐蕃和大食,還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