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 作品

章二一一 安思明的真正使命

    事實是,皇帝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為了增強趙氏的力量。

    趙寧在軍中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齊四境邊關駐軍中,就只有趙氏單獨把持雁門關,統率著十萬大軍。

    那山海關也是邊境重地,駐軍卻是由孫氏、石氏共同執掌。

    皇帝沒道理增強趙氏的力量,還一下子增強這麼多。天下的世家大族,哪一個不需要防範?趙氏也不能例外。

    尤其是在當今聖上這一朝。

    大齊走到今天,經過歷代先帝的努力,很多東西都已經鋪墊到位,有些終究要發生的事情,正在發生。

    一言以蔽之,皇朝要變天了。

    當今聖上有他作為大齊皇帝,應該要完成,也是必須要完成的使命。

    集權,中央集權,集權於皇帝。這是一個大勢所趨,不可逆的過程。

    歷朝歷代的皇帝,明君也好,昏君也罷,在這件事上,只有做多做少的區別,沒有哪一個皇帝,是發自內心反對、破壞這件事的。

    天下的世家大族,佔據了太多權柄,是集權路上最大的障礙。

    從就事論事的角度上說,往雁門關增兵六萬,只是皇帝在有現成機會、理由的情況下,順水推舟做的一種分化趙氏軍權的策略。

    他安思明這個防禦使的職位,就是因此應運而生。

    要分化趙氏軍權,直接讓其它將門,帶著大軍來雁門關,那行為就太過直白露骨,必然引起趙氏不滿、反抗,在趙玄極是大都督的形勢下,難以推行。

    用他安思明這個寒門將領,就要方便得多。

    他來到雁門關,就是為了一步步掌握雁門關軍權。最不濟,也要達到能跟趙氏分庭抗禮的地步。

    就像孫氏、石氏共同把持山海軍一樣,他要拉攏雁門軍中的所有寒門將領,讓雁門軍變成由以他為首的寒門勢力,跟趙氏共同說了算的軍隊。

    而這第一步,就是建立威望,穩固地位,贏得寒門將校的認可。

    別人不知道,作為皇帝心腹,安思明可是很清楚,去年代州之事,皇帝其實是樂於見到的。

    如果沒有這個機會,趙氏經營了百年的雁門軍鐵板一塊,皇帝根本沒可能往雁門關安插自己的勢力。

    從這個角度上說,蕭燕的細作之事,其實並沒有讓皇帝那麼惱怒,因為這實際上是給了皇帝又一個,往雁門關增兵的機會。

    這回大軍出征草原,更是皇帝求之不得的好事。戰爭,軍隊需要戰爭來建功立業,豎立權威,確保地位,將門如此,寒門將領更是如此。

    將門子弟,沒有軍功,也就是鬥不過文官而已,在軍隊內部,依然可以在自家那一畝三分地上,平步青雲。

    而寒門將校,沒有軍功,拿什麼去跟將門子弟相爭?憑什麼在軍中擁有實權,佔據要職,形成自己的勢力?

    立功,安思明迫切需要立功,皇帝迫切需要他立功。

    可是軍功不易得,戰爭又是文官們反對的。

    正好,眼下有個不知死活的北胡部族,對大齊不敬,這就給了安思明跟皇帝望眼欲穿的良機。

    當安思明離開雁門關時,他內心充滿對趙玄極的異樣感謝,對方沒有留他守關,而是讓他能親自上陣立功。

    原本,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天上掉下的這塊餡餅,馬上就要吃到嘴裡,安思明暗地裡是樂不可支。

    可誰曾想,到了戰場,他驟然發現,在他眼裡只是一顆顆人頭軍功,等著他去收割的北胡軍隊,竟然強得離譜!

    先鋒一戰,大軍苦戰慘勝,折損萬餘將士。

    這是安思明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盤子裡的鴨子不是煮熟的,也就罷了,鴨子竟然還能吃人,這就讓人始料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