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五仁 作品

第0082章實驗

  經過簡單地計算,便能算出一小時是多少度,一分鐘是多少度,一秒鐘是多少度。

  這也是最原始的秒的定義,也被稱為第一代秒定義,即龍極在標準線上轉動百萬分之一度的時間為一秒。

  後來隨著龍族對龍氣的利用發展越來越高深,能夠探索的地方越來越多,發現龍極並不是一塵不變的,它會發生些微變動,這就讓第一代的秒的定義出現了偏差。

  這種偏差隨著龍族活動的區域不斷擴大,這種計時方式變得更加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不同的地方竟然能相差達到上千倍!

  在龍族不斷向外擴張探索的過程中,還會產生“異地暈厥”現象。

  例如,按照第一代秒的定義,在神王都的標準神龍時間,一日是一百小時,每小時有一百分鐘,一分鐘有一百秒。

  而在九龍城這種偏遠邊塞城市,一日只有十小時,每小時只有十分鐘,每分鐘只有十秒鐘。

  也就是說,神王都一日有一百萬秒,而九華城一日只有一千秒,兩者相差千倍!

  從“異地暈厥”現象入手,龍族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現象,虯龍不會發生“異地暈厥”,而虺龍以上的龍族都會發生這種現象。

  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大量的理論提了出來,直到龍氣團理論出現,奠定了第二代秒的定義基礎。

  龍氣團理論認為,龍族體內的龍氣團在周身循環一週的時間接近於容納地時間中的一秒。

  神識便會記住這個地區的時間點,相當於在大腦中設定了一個當地時間。

  一旦離開這個地方一定距離,這個當地時間與本地時間出現了偏差,導致大腦時間認知錯亂,從而發生“異地暈厥”現象。

  怎麼解決呢?

  只需要在本地再容納一次龍氣團,開闢出一條新的循環通路,神識便會記住這新的地方的時間,會自適應地切換過來。

  這個理論就是解決時差的問題的。

  基於此理論,也順便解釋了不同級別的龍族可以容納異地時間的上限。

  不過,這個理論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基於龍氣團的測試並不準確,畢竟不是所有龍族都能在第一次容納龍氣的時候擁有標準龍氣團。

  於是乎,大量的基於龍氣團的計時龍器開始出現,大家通過簡單工具便能知曉時間了。

  在第二代秒的定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用事後視角看起來匪夷所思的理論:心跳理論、呼吸理論、龍鱗理論、樹輪理論等等,黃子蘭會把這些當做課堂調節劑講給潘騰聽,讓實驗課不至於那麼枯燥。

  可惜潘騰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無法理解其中的笑點。

  隨著龍族不斷擴張,他們佔據的地方越來越大,發展也越來越迅速。

  龍氣團理論的發表,當時幾乎沒有引起什麼重視,而在其提出者潘清逝世三百世後,才發掘出其正確性!

  可以說是轟動了整個神龍界,推動了龍氣在時間方面的運用。

  第二代的秒的定義是標準龍氣團在虺龍龍體內大循環一週的時間為一秒。

  第二代比第一代精確了很多,而且擺脫了地理的限制。

  這實驗也很簡單,就是給潘騰一個秒錶計時器,擺弄一個虯龍龍體模型,裡面有一個龍氣團,會沿著一個標準通路循環一圈。

  鑑於一圈相當於一秒的時間,一般是多轉記錄轉的圈數和秒錶的時間,通過計算平均數來確定一秒的時間,驗證一秒的時間就是標準龍氣團在虺龍龍體內大循環一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