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陰的向日葵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七章 為將者之勢

    康定元年時至1040年春季三月,因邊事吃緊,宋仁宗以班師朝堂內對我是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同年的七月,升我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八月,我就兼知延州。

    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先前,邊路分馬步軍部署統兵萬餘人,兵馬鈐轄領兵五千,兵馬都監帶兵三千,禦敵時官卑者先出戰。在檢閱州兵馬後得一萬八千人,分為六部,每部置一將,加強訓練,根據“敵之寡眾”分別出戰。此後,他派兵相繼奪回塞門諸寨,修復已破蕩的金 明寨、萬安城等。還是同年的九月,我遣將軍任福破白豹城,迫使入侵保安軍、鎮戎軍的西夏軍撤兵。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蘆子平,種世衡興築青澗城,營田實邊。十月,遣朱觀等襲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餘寨。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費。仁宗為這支軍隊賜名康定軍。十二月,朝廷採納韓琦、尹洙之策,下詔在次年正月上旬,由涇原、鄜延兩路同時出兵,大舉伐夏,但我與在朝中的杜衍、歐陽修等皆以為條件不成熟,主張積極防禦,尋覓戰機,小規模出擊。范仲淹在戍邊西北期間,逐漸培養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有才幹的將領,其他如張亢、王信、範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康定二年也就是1041年正月,仁宗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我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徐圖西夏,仁宗採納。范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迴歸。

    二月,李元昊進兵渭州,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計劃,韓琦命尹洙謁見范仲淹,聯絡同時發兵。我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四月,仁宗降夏竦為豪州通判,我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我職責不變。但那個時候我已經年近伍旬。五月,我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時,曾聯絡羌族,約定環慶路酋長六百餘人為其嚮導。到任後,即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脫離西夏,為宋效力。為進一步穩固邊防,我又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金湯城一帶的西夏軍進犯;同時,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切斷敵軍通路,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宋朝。

    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李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命9400餘人。 李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十月,范仲淹親率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撤出邊塞。開始,定川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仁宗手按地圖對左右侍臣說:“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我的援兵的奏報一到,仁宗大喜道:“吾固知仲淹可用也。”仁宗非常欣賞我的軍事才能,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