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寫作機器人 作品

第三十一章 交環

    在重陽節前兩天的晚上,李明都在睡夢中感應到了機器身體傳來的不適感,這種不適體現在人的神經上,像是吃壞東西后的鬧肚子。

    秋陰已經離開了一段時間,在離開前,她留下了太空站上人體冷凍管理局的聯繫方式和聯繫手段,一個加密的獨立終端,一般叫做個端。個端在外形上有點像是一百年前的手機——一個薄的長方形。

    傳統意義上的交互界面在現代民用方面幾乎是沒有意義的,代人可以直連控制。但這個型號屬於軍用,不僅可以直連控制,也有傳統的李明都所熟悉的觸摸屏幕存在,甚至還有機械按鈕方式。被隱藏在背板下的機械按鈕保證了最特別情況下也可以觸發終端的最基礎功能。

    它有虛擬機能力,完美地模仿出了李明都最熟悉的那一版手機的那些圖標、觸摸、動畫和反饋。

    時值深夜,小鎮一片寂靜,只是秋蟲的鳴叫更盛於夏日,到處是油蛉低唱,促織彈琴。

    李明都等待了幾秒鐘,太空站那頭就發來了反饋。

    在太空站那邊,他又聽到了那個熟悉的醫生的聲音。顯然這也是那個醫生的“綜合人格”。因為綜合人格的存在,一個人出現在什麼地方,李明都都不會驚訝了。

    醫生說:

    “好久不見了,李先生。你想得沒錯。我們確實正在使用一些小的納米機器嘗試探索這臺組裝機器的結構。”

    李明都說:

    “我明白,你們可以繼續,但能把計劃告訴我嗎?我隨時可以感應得到,我需要有個心理上的準備,我也會抑制一下自發的排異……”

    到了一千年後的機器這種程度,排異也是存在的。如果是輸入信號,自不多說會遇到防火牆。而如果是使用極小像是納米機器單純在物理行動上摸索結構,面對機器身體密實的模塊也會遭到自然排異。因為這些模塊結構極密,也在納米尺度。納米機器會直接遭遇在邏輯通路中傳遞的電信號或光信號。

    “非常感謝你的配合,是我們魯莽了,我們以後的實驗都會通知你的。你做好準備以後,我們在進行吧,這不是什麼問題。”

    “那就好,你們繼續吧,我先掛了……”

    醫生並不十分清楚“掛”是什麼意思,但他意識到李明都是要斷開通訊,便匆忙地說道:

    “請稍等一下。”

    “什麼事?”

    “我們這裡有個特別的問題,想要問問你。這個問題可能與你現在的存在的形式有關。”

    電話那頭的聲音比起原先顯得低沉。

    “你說吧,能回答的我都會回答的。我一向沒有什麼秘密。”

    “好的,李先生。”

    醫生說:

    “請問,你是在什麼時候感應到機器身體的狀況的呢?越精確越好。現在是十月十八日東八時區凌晨兩點二十三,我們是在兩點準時向你的機器身體發射了納米機器。”

    李明都遲疑了會兒,眯起了眼睛。

    他在一瞬間就明白過來醫生為什麼要這麼問,於是也直答要害:

    “我不能確定。在多個‘身體’間傳輸的反饋,我的感知精度不在機器身體一級,而更接近於人體的精度,也就是說非常模糊……我大概是在兩點十二分到兩點十五分醒來的。這期間我感受到了持續不斷的像是鬧肚子的感覺,還有一點很淡的麻痺感。”

    兩個人又聊了幾句,醫生說道:

    “您先休息吧,現在我們不開展實驗了。等白天,不出意外,明天十二點,我們會通知您的。”

    地球猶一片黑夜,太空中卻能見到陽光。

    醫生結束通訊後,在觀測室內轉過頭來,對身邊一個戴著全潛頭盔的人說:

    “和估計一樣,對象依舊能感知,並且感知依舊模糊。”

    那人說:

    “那現在的手段也沒辦法做更進一步的定量的測試了。”

    對於可能的來自一千年後的機器身體的研究,太空站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召集人手並進行資格審核和相關培訓作業。

    這個作業理論上應該在半年前載具還在土地軌道之間飛行的時候完成。但半年前地月系的國際關係一度非常緊張,能源、資源的調度都不自由,而這一工作在太空站上並排不上第一流,便被拖延,直到載具飛近地月系後重新組織,又浪費了好一段行政處理的時間才算是步入正軌。

    出於土星基地時對曆書項目的實操經驗,醫生理所當然地入選了這一新建項目。

    李明都就醫時遇到了醫生。但在那之前,醫生的綜合人格已被喚醒在太空站。在他睜開眼睛的第一瞬間,進入他的補正現實眼簾的是一個格外熟悉的青年人。

    “好久不見了,周……你現在也到了這個項目?”

    “師兄,是的。”

    現實中的人影戴著頭盔見不到臉,而虛擬世界的人則露著白牙齒在衝著他笑。

    周是醫生在讀大學時的學弟。兩個青年人都屬於無所畏懼的類型,志氣相投,也就在大學時成了好朋友。組織上也沒避嫌,就讓醫生帶著這周姓研究員一起了解該新建項目的基本情況。

    機體在觀察室。觀察室分為內外兩層。封閉的內層用於存放機體,而外層則是項目人員控制與操作的地方。

    兩人一起把自己連上操作系統,現實的機體仍在封閉的內層中,與外界沒有直接接觸,只有複雜的各類探頭時刻監視情況,以便於數據世界對現實機體狀況完美的同步與模擬。

    因為是在數據世界,所以可以隨意嘗試觸摸,甚至破壞。在這種完美的虛擬觀察同步中,任何行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演實驗的可能的進展。不過這種推演也只是計算機根據已知信息的模擬運算,並非現實,換而言之,也就不能算是真正得知現實的進展。

    這種封閉虛擬世界有個重要的功能被未來的代人們叫做“時鐘”。

    時鐘即是對虛擬世界時間的控制,它和過去一些大型遊戲裡的時鐘很像,如果模擬的是假想的地表,那麼它可以隨意調整天氣天候、在几几年、在白天還是晚上,它可以任意撥動,然後過去多久的時間或倒退多久的時間。

    在這種完全仿真的外太空環境下,它也是推演的重要機能。有些變化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看出,那麼研究員們就會把時鐘加速到正常時間流逝的數倍甚至數千萬倍,如果有些變化在一瞬間就會完成多個節點,研究員們就會把時鐘減緩到正常時間流逝的數分之一。

    儘管人體真實的思維速度受限於大腦是加速或減速幅度有限。但模擬世界的速度加速到上百倍上千倍,甚至一跳到數萬年後,也只取決於計算機整體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