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776章 生產力爆棚(5.2K)

    說到底,這也是一種魚類行為“馴化”。但是,音響馴化設備投資大,容易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是否能夠大規模使用尚屬存疑,即使在日韓,也是主要作為試驗使用。

    嘉穀海洋牧場就沒有采取這種手段。

    嘉穀的方法說起來似乎最沒有技術含量,但做起來其實是最有技術含量的——打造一個絕對“富饒”的海洋環境。

    舉個例子,嘉穀海洋牧場種植了多少水草海藻?數不勝數!

    佈設人工魚礁和海藻海草場,吸引海洋生物附著,從浮游植物到浮游動物迅速增殖,再到小蝦、小魚、大魚,一層層地建立起來海洋生物的食物鏈。

    很多“意外”闖入嘉穀海洋牧場的大魚一看,發現這邊竟然有這麼多美味的食物,沒說的,開吃!

    看看牧場裡的漁獲數量,裡面長成的大魚有多少?如果水草海藻乃至小魚小蝦數量不夠多,那它們早就鬧饑荒了,還能活的這麼滋潤?

    這種基於生存記憶的條件發射,更加不能磨滅,可以說,就算趕它們跑,它們也捨不得離開這種“富饒之地”。

    海洋生物資源的聚集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完成資源聚集後的海洋牧場是足以令人羨慕到眼紅的。

    用評估專家們的話來說,在國際海洋牧場領域,人工魚礁區生物量的增加,是吸引聚集而來還是繁殖生產而來,已經爭論多年;但在嘉穀海洋牧場,可以肯定的說,吸引聚集而來的生物量絕對是生物增加量的主力之一。

    陳堅就差點沒兩眼冒光的道:“不用投放什麼資源,全靠優越的環境自然吸引,這簡直就是bug一樣的聚寶盆。”

    其他投資代表同樣是羨慕且渴望的目光。

    齊政聽到了,搖頭道:“不能這麼說,要是完全不投放資源,那隻會產生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效果,你們暫時沒看到的水下‘功夫’多著呢!”

    陳堅們並非專業人士,容易忽略一個問題:種植的水草海藻太多,生長繁衍太快,也要從海水海底大量的汲取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就包含千萬年來混跡在海底泥沙中的微量元素。

    當然,海底泥沙中的營養物質不是隻有產出沒有投入,魚蝦的糞便排洩物就包含了豐富的有機物和無機鹽,是為海底泥沙補充各類元素的優質營養物質。

    問題是,魚蝦們生長一斤的過程中能排洩多少東西?可能彌補得了水草和海藻瘋長對海底地質營養元素的消耗嗎?

    總體而言,如果靠自然補充,不斷捕撈的海洋牧場,實質上是在消耗資源的,終有一天自然補充會跟不上消耗。

    所以,指望著一勞永逸的“聚寶盆”是一個可笑的想法。

    周院士踱步過來,就很是贊同齊政所言:“齊董說得沒錯,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維護是不能投機取巧,這個必須得踏踏實實的幹。你們以為海洋就不用‘施肥’了嗎?不是的,說到底,這就跟耕地一樣,只耕作不施肥,再肥沃的土壤也會變貧瘠……”

    這一點周院士是很有體會的。他們團隊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對海洋牧場海底的海泥和岩層進行了化驗和監測,主要檢查海底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否低於常態。

    誰讓嘉穀海洋牧場裡的水草海藻長勢這麼瘋狂?尤其那片巨藻叢林,任何人看到的一瞬間,都震驚了!

    為此,他們團隊還研究出了一種“海底補肥”方案,即利用船底拖著一大堆長管子的特種船,這些管子的末端是開口的船錨,幹活時尖銳的錨狀設備插入泥沙中,特製的包含著礦物質的養料順著管子往海底輸入。

    評估專家組對這個方案很感興趣,但對於其在海洋牧場中的營養物質平衡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說實用性有多大,很是爭論不休。

    因為從嘉穀提交的資料看,通過這個方案為海底“補肥”的用量其實並不大,相比于海洋牧場旺盛的生產力,這“補肥量”只能說是略作補充。

    每當聽到這樣的討論,齊政唯有微笑以對,深藏功與名。

    其實一開始他也沒想到,在海洋生產中“作弊”,效果遠超大陸生產。

    但對海洋加深理解後,這似乎又是必然的。

    因為大洋表層的物理條件特別適合各種生命。因此海洋生命,主要是浮游植物生命會快速發展,直到窮盡水中的某一關鍵營養元素。

    生命離不開水,也離不開陽光和適宜的溫度,但是也同樣離不開一些關鍵的營養元素,如氮、磷、鉀、鐵、鈣等。大部分海域之所以“貧瘠”,就是物質和能量條件不齊全。即表層主要受營養鹽限制,下層則受光照的限制,導致初級生產力低下。

    在陸地上,限制因素更多的是水和溫度,營養元素雖然可能不足,但是地表水流動,灰塵等,足以保證所有營養元素得到一定的供給。加上生態平衡,營養元素最後又迴歸土壤,再被利用,因此可以積累,循環利用。

    而海洋中,均質化,分層,上下層一般不流動交換,海洋生物的排洩物或屍體的很大一部分會直接沉積到海底,有些物質比如說磷,很容易在海底和金屬氧化物結合,難以再加入到循環中。表層海水營養元素因此而缺乏,以至於無法維持最基本的浮游植物生存,從而成為水中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