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04章 影響力的溢出 4200字

    有些人被驚住了,有些人則不理解這個數字,頓時竊竊私語起來。

    在場的,無論是發改委成員,還是農業部成員,都能夠看到嘉穀的營業數據。但是,僅憑營業數據,還不足以看清楚嘉穀的力量。

    齊政需要讓更多的人明白嘉穀的實力。

    農藝師是農業系統職稱的一個級別,其職稱從低到高分技術員、助理農藝師、農藝師、高級農藝師(副教授)、研究員(教授),類似於中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我國迄今為止註冊農藝師大140萬左右,全國農民按照6億來算的話,平均420多個農民才享受到1個農藝師的技術指導,即使加上非註冊的農技師,農技服務缺口仍然相當大。

    嘉穀體系中,平均每38個農民即有1位農藝師進行技術指導;嘉穀一萬多名的農藝師,是拿到證書的人數,而且還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規模在增長。

    這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堆砌,它的背後,含有大量的汗水,代表著一束束的企業的肌肉纖維。

    嘉穀持續投入了十年,才形成了比較有規模和嚴謹的農技培訓體系,在實踐中將一代又一代的農藝師培養成才,他們同時也成為了嘉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

    就拿大豆種植農藝師來說,他們在種子精選、根瘤菌拌種、播量與密度、科學配方、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上,說“無所不精”誇張了點,但得心應手基本沒問題。

    齊政和嘉穀管理層始終謹慎地控制著嘉穀集團的員工規模,但在嘉穀實驗室以及農藝師隊伍的積累上從不吝嗇。同時,嘉穀的薪酬水平超過國內水平很多,而且有令人眼紅的分紅體系,旗下的員工為此也會非常積極的提高自己,考取農藝師證書,或者進修學歷,亦是嘉穀人才庫自我更新的一部分。

    正是擁有這支龐大的農藝師隊伍,齊政才敢保證在一兩年內完成“嘉豆13號”的推廣,才敢保證充分發揮“嘉豆13號”的高產潛力。

    今天的齊政,註定不會謙讓。

    他的聲音繼續在會場內迴盪:“還憑嘉穀在東北春播區的合作社,能繼續鞏固高油大豆優勢區的生產結構;在黃淮海夏播區的合作社,能在玉米低質低效區改種耐貧瘠的高產高油大豆品種,擴大大豆生產;在西南間套作區的合作社,能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或甘蔗大豆間套作,發展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

    “還憑嘉穀合作組建的大豆產業聯盟內,增長到79家的大豆深加工企業,增長到四百萬噸的大豆深加工能力……”

    齊政幾乎是一口氣數了嘉穀的七八項優勢,驚得眾人合不攏嘴。

    不期然間,會場內的氣氛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就連發改委主任,都悄然地點了兩三次頭。

    農業部的盧副部長,微抬眼皮看了一眼齊政,也發出了微不可聞的嘆息。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國產大豆的復興,不過是三句話——人要出來,錢要進去,貨要上架。

    只有農民出來了,耕地才能集中,規模經營才有可能;只有錢進去了,規模化經營才有資本;只有農產品標準化和上檔次從而可以上架,資本化經營才有利可圖。

    齊政給出了一份令人驚豔的答卷:嘉穀的新品種能重拾豆農種豆信心;嘉穀的合作社能集中耕地;嘉穀雄厚的資本能吸引企業組成聯盟;嘉穀的農藝師隊伍能保證大豆的質量和產量……

    足足沉默了三分鐘,發改委主任才站起來道:“就這樣吧,由嘉穀集團作為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主體,農業部成立輔助小組,規劃司、計財司、市場司、科教司、種植業司、種業司、農機化司、農田建設司、全國農技中心為成員單位,每個成員單位確定1名司局級幹部為成員,並確定1名聯絡員。輔助小組要協助嘉穀將‘嘉豆13號’的推廣任務分解到縣、落實到田,幫助嘉穀解決地方上實施的困難和問題……”

    三言兩語間,嘉穀的主導地位就確定了。

    沒有人再反對。

    齊政也舒了一口氣。

    這是嘉穀第一次,實現影響力在中央部委的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