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02章 服氣的國營農場 1/2

    而這落在田仁裡與郭場長眼裡,就是絕對的“稀有之物”了。

    田仁裡都不禁對齊政豎起大拇指:“真·合作社!”

    他們對國內大部分的農民合作社還不瞭解嗎?

    區分鑑別是否是真正的農民合作社很簡單,看它們的利益格局如何設置就行了。

    那些打著合作社的旗號進行農業生產的,作為合作社社員的農戶基本無法參與任何決策,也無法公平地分享收益。所謂的“合作社”,更多隻是為能人大戶、龍頭企業或各類公司等創辦主體帶來獨享利潤,它就不是真正的農民合作社。

    嘉穀系合作社能有今天,可不僅僅是一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就能概括的。

    從生產力角度來看,它固然打破了小農生產的格局;但從利益分配角度來看,它是繼承了中國農村長期以來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收入格局。

    “半工半耕”,即年齡比較大的老一代在家務農,年輕人外出務工,由兩代人同時務農和務工來獲取兩筆收入,從而獲取相對體面的生存條件。

    正是這種模式,使小農經營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很多難以在城市裡站穩腳跟的農民工並不會將耕地流轉出去,更不用說會賣掉了,而是留給年老父母耕種。父母耕種小塊土地,收入不多,卻基本上可以應對家庭一般性人情社會支出,可以解決一家溫飽問題。有了父母的務農收入,年輕人在城市務工收入就可以儲蓄下來。

    嘉穀系合作社設置的利益格局最妙也是最難做到的地方,就是沒有剝奪農民從土地獲得基礎性收入的機會,反而把農民從艱苦且低效率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據田仁裡的瞭解,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把地交給嘉穀合作社去種後,每年穩穩地拿分紅,同時可以為兒女照顧下一代,減輕兒女的壓力,不知道減少了多少家庭矛盾。

    如果不是嘉穀系合作社本身具備的“維穩”作用,田仁裡敢肯定地說,在土地流轉經營政策相對模糊的當下,嘉穀想將合作社安安靜靜地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做夢吧。

    另一邊,黃泛區農場的郭場長心情就相對更加複雜了。

    幾乎在全國所有省區,國有農場的農業機械化程度、科技水平、農業組織化程度、農業綜合服務能力都好於地方。能以佔全國不到4%的耕地,提供佔國家定購糧10%的商品糧,一向是讓郭場長這樣的國農人驕傲的。

    嘉穀資本剛開始自上而下通過合作社來組織小農的時候,像他這樣的國農人還會警惕,農業資本家將農民組織起來,是不是想從農業中獲得超額利潤?

    ——因為這正是日韓的情況。他們強有力的綜合農協,可以相當有力地控制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可以賣出好價;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國民也不得不承擔著更加高額的食品支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