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425章 貢獻長壽的“果籃子” 2/3

    省大佬的這個問題,類似於後世的“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人力將何去何從?”

    有人覺得是世界末日,也有人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

    齊政理解省大佬的憂慮,簡單來說就是蔗農們素質不高,也習慣了種蔗收蔗,如果實現了大規模的機械化,哪怕他們能通過合作社的股份得到分紅,但總不能遊手好閒吧?

    不過從嘉穀以往的機械化實踐可以看得出來,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其實,現代農業產業的想象空間還是很大的,農民們不怕沒有出路。就拿我們的甘蔗套種大豆來說,大豆收割顯然是要靠人力的,蔗農們也能嚐到另一種甜頭。”齊政斟酌了一下,緩緩說道。

    “而且,在桂省,除了甘蔗,還有一個現成的很難實現機械化的產業,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發展潛力很大。”

    “哦?”省大佬眼前一亮,“你說的是……”

    “水果種植業!”齊政揭曉了答案。

    水果的採摘、包裝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還能與大豆、甘蔗的收穫期形成錯峰,對解決蔗農就業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但省大佬面露難色。

    無他,桂省的水果種植業雖然規模很大,但就算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想要吸納這麼多要轉型的蔗農,還是難度頗大。

    而如果想要繼續擴大水果種植規模,又極易導致生產過剩水果算是最容易滯銷的農產品了,因為不耐儲存,加上集中上市,一不小心就有大量果子潰爛在地裡。

    但齊政既然這麼建議,自然是心有成算的。

    他輕聲說道:“我們嘉穀即將推出一個‘農產品上行供應鏈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大規模深入田間地頭,基於嘉穀的平臺、技術、資源,讓農村農產品上行,用更好的產品和更具優勢的價格觸達全國消費者……我們希望將桂省的水果業作為計劃的起點。”

    在國內,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和流通都沒有工業化,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經歷可謂要經歷重重環節,而每一個環節因為勞動、投入、損耗等要加價30%到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