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196章 蟲害來襲 2/4

    “我至今還記得,七十年代從江南省興起的全國性農民植保員隊伍以及‘兩查兩定’——查蟲口密度定防治對象田、查發育進度定防治適期;只是後面這一首創性制度就基本不復存在了。”董啟軍可惜地回憶往昔道。

    如今,一個縣十幾萬至幾十萬戶、每戶零點幾公頃的規模,誰也無法及時普遍通知、指導蟲情——由此看來,時代也並不總是在進步的。

    杜為民則還是對嘉穀被牽連耿耿於懷:“分散經營也不利於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

    分田到戶後,分散的經營導致防治手段的單一,甚至於濫用化學殺蟲劑。

    當前,多種類、大劑量殺蟲劑頻頻使用,種類甚至包括高毒和劇毒的敵敵畏等混劑。

    最嚴重的是,這些殺蟲劑基本上是在缺乏技術指導的情況下使用的,其治蟲效果和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董啟軍就坦然道:“治螟農藥殘毒會引起稻米質量嚴重下降。事實上,連我也不吃自家生產的粳稻,我寧願吃口感不好的秈稻。因為粳稻是晚稻,治螟打藥多;而秈稻是早稻,打藥少。”

    據董啟軍說,也不獨是他,在許多稻區,禽畜產品都有農藥殘毒超標的嚴重問題,因為粳稻是主要飼料。

    而那些具有良好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生物、農業、信息化學等生態防治措施,一般需要大面積統一行動。由於組織協調費時費力,往往未能組織或難以落實,結果使化學毒殺劑大行其道,不僅使標靶害蟲稻螟頻繁爆發,而且引起潛在害蟲(如稻綜卷葉螟)急驟上升,加速惡性循環。

    對此,齊政擺手道:“現在多說無益。不過害蟲爆發不等於成災,成災是爆發加失控。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防止稻螟的失控。否則,一旦釀成蟲災,這一季水稻必將損失慘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