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3章 正國本(圩三)“補救”



            “雖然這麼說,但我猜你也不會說這筆錢就歸太倉和官員們七三開全分了。”劉馨聳了聳肩,道:“皇帝那兒肯定要給一份的,對吧?這是你的習慣手法。”

“哈哈哈哈,恭喜你,都學會搶答了。”高務實笑道:“太倉這裡的七成需要拿出一成來,算作皇帝那一份。呃,怎麼說呢,爵位這種東西畢竟是皇權的延伸,要讓皇帝為此背書,給一份銀子也是說得過去的。”

“那就是說,最終國庫拿到的只有六成。”劉馨想了想,問道:“話說,你覺得這筆錢究竟能有多少?”

高務實故意表現得有些詫異的樣子,反問道:“你不會真覺得我是衝著這三等制外爵能給朝廷切切實實賺多少銀子,這才推動這件事的吧?”

他是假詫異,劉馨確實真詫異了,奇道:“難道這不是主要原因?”

“即便是幾個重要因素之一,那也一定是非常靠後的,至少要排到第三位去。”高務實道:“第一個重要原因,是我要利用這件事把朝廷的正式官員和地方利益集團分割開來,或者說至少在他們之間劃下一道鴻溝,這樣有利於我後續一些安排。

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我要通過這一手段消除社會上的某些重大不穩定因素,並且反過來把這些不穩定因素拉進朝廷體系之中。所以說,賺錢不過是摟草打兔子,順手捎帶罷了。”

“這第一個原因我倒能理解,但第二個原因是什麼意思?這件事怎麼還扯上‘社會不穩定因素’了?”

高務實摸了摸下巴,似乎是組織了一下語言,問道:“你知道清朝有捐官制度嗎?”

“當然知道,電視劇裡看得多了。”劉馨回答道。

“那麼,你對這個制度是怎麼看的?”

“這還能怎麼看?”劉馨詫異道:“一群無能之輩仗著家裡有點錢,通過捐官混進官場,然後開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掘地三尺、瘋狂收刮民脂民膏的混賬生涯……”

高務實擺手打斷道:“這些我知道,但我現在問的是,從制度的角度來看,你有什麼看法?”

“制度?什麼混賬制度……”劉馨沒好氣地道:“這樣捐官捐出來的官,當官的毫無素質不說,還一個個寡廉鮮恥,除了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之外,他們還有什麼用?要我說,這就是滿清統治階級對漢族百姓任意剝削欺凌的另一番表現。”

高務實搖頭道:“你說的這些問題當然都有,但我還是得告訴你,捐官這個制度還真有其他的用意。”

“是麼?”劉馨明顯不大相信。

“捐官制度本身肯定會造成制度性貪汙,畢竟那些人花了幾千兩、幾萬兩銀子買官,肯定要想辦法賺回來,此乃人之常情。”高務實嘆道:“但是你如果只看到這一面,那就太小看韃清的統治手段了。”

“是麼,比如說?”

“比如說另一方面,捐官制度也使得韃清將大量不能通過科舉進入官僚體系的社會精英——當然也可以說他們是社會不安定力量,甚至是潛在的謀反者——吸納進了韃清的統治體系,從而減少了社會動盪的可能性。”

高務實稍稍一頓,道:“我要告訴你的是,事實上科舉——至少現在這種科舉——往往選拔不出真正的人才。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暫停科舉的時候就說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都是一群只會誇誇其談的庸才。

事實上,科舉的真正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把社會精英吸納到體制內,一方面是在社會上造成“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

注意,我說的這個‘社會精英’指向很簡單,就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地主階級,因為往往只有家境富裕,才更有可能不事生產地去讀那麼多年書——比如我這種人。

當然你可能要說,那還是有很多寒門學子高中進士啊?沒錯,的確也有不少。可是,如果真正去統計,你就會發現這種寒門學子高中進士的比例依舊很低,而且最終成就往往也相對有限,能跳出這個桎梏的天選之子那是極少極少的。[注:本書卷一曾經對此數據有述。]

‘吸納社會精英’先說到這兒,再說說‘重文輕武’這件事。你說,是一個天天在自家莊園裡和賓客舞刀弄槍,弓馬騎射樣樣精通的土豪對朝廷危害大,還是一個天天在自家莊園裡拿著四書五經死記硬背的書生對朝廷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