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2章 宮裡宮外(圓八)我與西班牙是天作之合

    地緣政治對手通過代理人在第三國領土上相互廝殺,一般會具有多重目的:不僅要從軍事上削弱地緣政治敵人的軍事實力,而且要從經濟上消耗其國力,同時還謀求給其製造內部問題,乃至動搖其執政根基和破壞其國際聲譽等。

    很顯然,高務實現在想做的,就是支持西班牙帝國在歐洲征戰不休,藉此拖垮整個歐洲,或者至少是大部分歐洲主要國家。

    這一點能做到嗎?大有可能。

    前文曾經專門說過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野心,“世界不足我欲”可是光明正大寫在西班牙紀念銀幣上的,這完全不必懷疑。

    不過這裡有一點小小的問題……腓力二世應該去年剛剛死掉了。如無意外,現在繼位的應該是他唯一在世的兒子腓力三世。

    好消息是,這點小小的問題在高務實看來沒什麼大不了,因為腓力三世的執政思路和他爹基本沒差——因為在各個方面、各個方向都擁有巨大野心,以至於窮兵黷武。

    算起來,從腓力三世的爺爺查理五世當政開始,西班牙在約八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幾乎一直都在戰爭或者支持戰爭,窮兵黷武拿來形容他們簡直太合適不過了。

    前文曾經例舉過一些數據,用以證明西班牙雖然在殖民時代早期狂飆突進、如有神卷,但這個國家的底子其實並不算厚。

    這樣一來就導致了惡果,在數個方向連續受挫,尤其是在徹底丟掉尼德蘭北部七省之後,西班牙越戰越弱。到了三十年戰爭之後,這個曾經的歐陸霸主級玩家基本下線,帝國幾乎只剩餘輝,而屬於西班牙的太陽也不曾再次升起。

    然而高務實卻覺得,西班牙這樣的窮兵黷武可太好了!尤其是它熱衷於歐陸爭霸,這根本就是完美契合自己對歐洲的展望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代理人戰爭之所以長盛不衰,首要原因當然是核武器的出現使得主要大國之間爆發直接衝突的後果太過於恐怖,達成了某種核武器下的和平,但原因畢竟不止一個,其主要原因還有幾點,而這幾點幾乎都契合高務實此時的想法。

    首先,代理人戰爭相對廉價,成本較低,而同時效率卻很高。

    根據後世理論的說法,代理人戰爭似乎是一種廉價的、實際上幾乎沒有代價的發動戰爭的方式,“代理”使得以最小代價進行干預成為可能。

    例如米帝的第34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就曾在一次演講中盛讚代理人戰爭是“實現國家目標最為廉價的方式”和“最便宜的保險”。意指這種方式相較於直接的軍事幹預來說,既能減少財政支出,又能管控政治風險。

    作為一種能夠以較低投入獲取較高收益的戰爭謀略,代理人戰爭遂成為大國戰略博弈和介入地區事務的一個首選工具。

    要說服大明朝廷干預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或者歐洲,那有點難度,但如果只以南疆之力干預就沒問題了。而事實上,所謂“南疆之力”,其實包含了大明很多的力量——畢竟大明與西班牙的貿易基本上都在高務實的掌握之中。

    其次,搞代理人戰爭,軍費及人員損失都小。國家間直接軍事對抗,或者直接軍事介入其他國家間或國內衝突的代價往往十分高昂,因而採取代理人戰爭策略自然就成為一個明智選擇。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法學家菲利普·博比特曾經說過:“在未來,地方武裝力量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全球和地區大國策動武裝衝突的代理人,這種方法將成為這些國家動用正規軍隊、支付大額軍費開支的高效替代方案。對於米國來說,發動代理人戰爭不僅可以節省資金,而且可以避免犧牲米軍士兵,包括陸軍服役人員。”

    同樣的,高務實支持西班牙也不需要損失自身一兵一卒,只要和西班牙人進一步加強貿易往來就行了,俗稱輸血。

    窮兵黷武的西班牙後來之所以打不動了,歸根結底是財政破產次數太多,最後實在拿不出軍費來繼續戰爭了。

    這其中還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西班牙原本支撐戰爭的錢真的只是貨幣,而不是生產力。確切地說,它的軍費幾乎完全來自於美洲的天量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