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879章 決戰沙城(十八)

    當時蒙古軍開進的隊形為左翼自陰山山脈起,右翼至後世內蒙古太僕子旗寶昌,河北省張北縣一帶,雙方相距幾十裡。

    那一次的左翼由速不臺指揮,右路軍由哲別指揮,中路軍由木華黎指揮,成吉思汗本人隨中路軍行動。這種行軍,就形成了寬正面、大縱深的大魚鱗隊形。

    而西征花刺子模時,正面寬度也很大,從左翼至右翼需要騎兵傳遞三天的行程。當然,這是騎兵史上從未有過的開進隊形,而現在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厲害了,所以各部分相距基本在一日或者略小於一日的路程。

    正是因為反正不能擠在一起,而且此處的地形因為是恰臺吉故意算好了的,也無法展開太多的軍隊,因此恰臺吉分兵之後,圖們才毫無顧忌地跟著分兵,這不是瞎指揮,而是因地制宜。

    至於恰臺吉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不僅不老老實實固守,反而出動分兵去襲擊圖們的後路牛馬大隊,也是典型的蒙古作戰思路,來歷麼……依然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大“扎薩”中有明確規定:“永遠進攻”。

    他不是裝逼,他只是認識了騎兵的本質——這是一個進攻性兵種,永遠不應該拿來做被動防守。

    事實上,炮兵皇帝拿破崙在滑鐵盧之戰後,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後,恢復了法軍這樣一個原則:“任何一個騎兵指揮官不主動攻擊敵人,而讓敵人攻擊自己,便應受到降級處分。”

    可見在戰略戰術上,古往今來還是有不少通用的道理。

    恰臺吉的這一手,可以稱之為大迂迴。戰略迂迴是騎兵固有的戰術,古今中外無例外。但運用之妙就大不一樣。

    蒙古騎兵與其他騎兵不同的是,蒙古騎兵不僅有戰術迂迴,而且有大迂迴,戰略迂迴。從過往的戰例來說,對戰爭或戰役戰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成吉思汗第二次進攻中都時,金人持居庸關之塞,守以精銳,不易攻克。因此蒙古軍由居庸關迂迴至紫禁關,在五回嶺大敗金軍。然後,哲別率一部騎兵佔領南口後奪取居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