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857章 援助蘇聯(十四)

  當然,蘇聯人設想的都是極端情況。實際上蘇聯各個研發團隊都存活的很好,就以蘇聯t34坦克的新型六邊形炮塔為例,多個研發企業與團隊按照蘇聯的制度搞了起來。由納布托夫斯基設計的六邊形炮塔,按製造廠家的工藝和技術的差別,主要分成3種類型:1種是衝壓式,2種是鑄造式。細部區別包括所謂“硬邊型”和“軟邊型”,以及至少其他5種工藝上的區別。

  有的廠家生產的“硬邊”六邊形炮塔由多達10個部件構成,其中炮塔座圈部分就包含7個部件。其他廠家生產的“軟邊”炮塔只有2個部件——即炮塔本體和炮塔座圈。在上述兩種情況中,炮塔頂裝甲板都是焊接在炮塔側壁頂部的獨立構件。

  部件最多的六邊形炮塔可能最初出現在183廠。由於缺乏設備,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生產六邊形炮塔的工作從一開始就碰到了問題,p.p.馬利亞羅夫(p.p.malyarov)被迫設計出一套更為複雜的工藝流程,把炮塔分成幾個部件分別製造再組合成型。“硬邊式”炮塔具體分為2種,其本體均由3個部件構成。其中一種包括炮塔上部、炮塔下部和尾艙底板3個部件;另一種則包括了炮塔前部、炮塔後部和尾艙底板。隨著工藝難題得到突破,採用分件組合結構的“硬邊式”炮塔最終被整體鑄造炮塔完全取代。

  斯大林覺得向他做彙報的這人有些居心不良,貌似有攻擊蘇聯研發制度的嫌疑。不過此時斯大林也知道蘇聯沒辦法承擔起這麼巨大的研發團隊的支出,所以就裝作沒注意到這些看法。

  此時,已經介紹到最後一款六邊形炮塔。這款炮塔是由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研發,由於鑄造結構六邊形炮塔生產中的工藝難題太多,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索性拋棄了搞工藝堆砌的路線,選擇了最難也是最簡單的路線。也就是一力降十會的路線。

  這種六邊形炮塔採取衝壓結構生產出六邊形炮塔的基礎形狀,在基礎形狀搭配的其他部分繼續採取鑄造模式,與衝壓結構部分同步生產。這種炮塔的上半部分以45毫米厚的裝甲板製成,原本計劃用瓦柳謝夫(varyushev)和阿爾謝尼耶夫(arsenyev)設計的5000噸水壓機整體壓制成型,然後與鑄造的炮塔基座部分拼焊成炮塔本體構件。

  這本就是非常出色的技術,然而此時的蘇聯得到了中國方面的技術援助。中國工程師們幫助蘇聯方面將水壓機改成了油壓機,由於蘇聯兩位優秀工程師在生產5000噸水壓機的時候也有不少其他備件,中國工程師們充分利用了這些備件,又與蘇聯工程師們一起生產出了5000噸油壓機的主要部分,硬是多攢出了兩臺5000噸油壓機。

  斯大林聽了介紹之後,心情有點複雜。中國方面十分克制的行動的確讓斯大林比較安心,不過蘇聯工程師與中國工程師之間的技術差距,讓斯大林感覺非常不安。

  不過這些事情倒也不怎麼重要,畢竟蘇聯新技術開發成功,並且能夠以之前至少3倍的速度生產坦克炮塔。

  參觀完了這些t34坦克後,斯大林回到克里姆林宮,立刻向基洛夫詢問,蘇聯與中國的油料供應。基洛夫很快就給了斯大林這方面的報告。

  中國本土原油產量大概是6千萬噸。之所以何銳政府在戰前拼命完成這樣的產量,是因為何銳政府通過數據統計,得出了6千萬噸原油可以滿足中國在戰爭期間的基本需求的結論。所以何銳政府制定了1941年國產原油6000萬噸的計劃,並且順利完成。

  根據中國公佈的統計數據,中國現階段需要靠自產以及進口總計1.5億噸原油,才能徹底滿足中國現階段的需求。斯大林看到這裡,心中很是不高興。一般來說,這樣重要的數據在公佈前總得有各種調整。

  何銳政府偏偏不這麼做,從1924年開始,中國政府所公佈的數據都相當精準,至少相當的誠實。看著中國的數據,斯大林很是羨慕。1942年,蘇聯的石油產量高達3500萬噸。但這是建立在蘇聯有巴庫油田的基礎之上。中國雖然也有大型油田,但是儲量與產量明顯沒有蘇聯多。

  斯大林覺得,如果中國有類似巴庫油田這樣的大型油田,產量只怕會超過2億噸,達到了美國的石油生產水平。

  而接下來的數據讓斯大林心情變得很糟糕。中國在1942年,已經從東南亞地區的數個油田獲得了2100萬噸的石油供應。又從阿拉伯半島以及伊朗獲取了2900萬噸石油的供應。

  這5000萬噸的石油雖然沒能讓中國需求得到完全滿足,但是解決了大問題。更令斯大林不快的是,中國的航運能力已經有了運輸5000萬噸石油的能力,這件事本身就太過於不現實。

  如果讓中國這麼幹下去,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進口石油,滿足一個7億人口大國的石油需求。這種事情聽著就感覺不對頭,非常不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