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790章 中場會談(十八)

  至於何銳提出要在澳大利亞消耗美軍實力,促進美國分裂的設想,鍾義府本人倒是覺得沒必要這麼做。而且鍾義府作為澳大利亞戰區司令,在何銳把這個設想作為軍委命令下達前,鍾義府可以根據戰場需求來制定計劃。

  經過一番討論後,鍾義府同意了澳大利亞戰區同志們的計劃。

  雖然血腥的戰爭一直在推進,但是參與方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即便是強國中比較弱的英國,也有足夠能力封鎖新聞。只要沒有政府大規模宣傳的損失,戰爭在普通人眼中就會非常遙遠。

  作為戰爭一線中的成員,英國駐印度司令蒙哥馬利上將在絕望中感受到了一絲希望。英國政府終於“說服”了伊朗政府,伊朗政府同意英國在伊朗國內派遣部隊接應從印度撤退到伊朗的部隊。而且從德里出發,靠著兩條腿走到伊朗邊界的英軍前哨部隊還真的獲救了。

  蒙哥馬利上將雖然確定,英國駐印度軍隊總算不用揹負全軍覆沒的罵名。但是蒙哥馬利上將知道,大部分英國駐印度軍隊不可能離開印度。

  根據報告,這兩個團的英軍步行了上千公里後,抵達伊朗邊界的部隊數量只剩下35%。剩餘英軍都因為各種原因掉隊,到現在還沒消息。便是抵達伊朗邊界,被英國接應到的那支英軍,也不能再稱為軍隊,他們形容枯槁,丟掉了幾乎所有武器。只看外形,他們不過是一群逃難成功的難民。

  即便中國軍隊沒有追擊,駐印度的英軍都有這兩個團的行軍能力,也得有65%的英軍會掉隊。更何況中國不可能會視若無睹的放英軍主力離開。蒙哥馬利此時只能先儘量安排英軍離開,即便走不了那麼多,能多走幾個也是好事。

  此時的倫敦,丘吉爾政府已經開始為英國在印度統治的覆滅所帶來的衝擊做準備。而英國外交大臣卻帶來了消息,“首相,蘇聯政府要我們對進入伊朗的行動做出解釋!”

  丘吉爾肥胖的臉部微微顫抖著,在英美中日等過拼命廝殺的當下,蘇聯與法西斯集團一樣,都是悶聲發大財的典型。英國現階段並不想增加沒必要的事端,所以並不想招惹蘇聯。

  這次蘇聯提出的外交要求在丘吉爾看來很過分。早在沙俄時代,沙皇就提出要在印度洋溫暖的海水裡面洗軍靴,所以對於伊朗一直有自己的野心。現在蘇聯難道是要趁火打劫,利用英國的畏難來索取在伊朗的控制權麼?

  作為昂撒人,丘吉爾雖然氣惱,卻不訝異。因為英國與蘇聯易地而處,英國肯定會選擇這種傳統的進攻型外交模式。因為當下的英國撤出印度後,同樣根本保不住伊朗。伊朗就如同一個熟透的果實,任人採摘。

  不過轉念一想,丘吉爾覺得這個局面或許可以利用。丘吉爾到現在都不相信何銳政府不想搞全球擴張,中國要搞擴張,就可以利用伊朗來挑撥中國與蘇聯的關係。

  但想到這裡,丘吉爾還是放棄了繼續思考下去。現階段英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將在印度的英軍撤出來,根本沒有實力去考慮挑撥中蘇關係。即便等到英國有餘力挑撥中蘇關係,那也得等到丟失印度的衝擊結束之後。那時候丘吉爾內閣能不能存在還是個問題。

  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莫洛托夫很快將英國外交部的回覆在蘇工中央會議上做了報告。如果只是這麼一件事,根本輪不到在這麼重要的場合做彙報。但是蘇共中央委員們都對此事很重視。

  1907年8月31日,英俄達成密約,劃分了雙方在伊朗的勢力範圍。其中包括德黑蘭、大不里士、馬什哈德在內的伊朗北部劃為沙俄勢力範圍;而伊朗東南一隅,即阿拉伯海以北地區則為英國勢力範圍。在這場地區博弈中,沙俄明顯得到更多好處,因為在其勢力範圍內,包括了伊朗12個大城市中的11個,11條商路中的7個。但是英國的考慮不是從商業方面,而是從戰略方面著眼。多年來英國一直擔心沙俄會推進到錫斯坦地區和印度洋,而隨著1907年協定的誕生,這個擔心解除了。

  正如丘吉爾所想,蘇聯政治局的確很想將伊朗作為一個緩衝區。蘇聯現階段的確沒有吞併伊朗的打算,但是這不等於蘇共政治局不考慮將鄰國伊朗作為蘇聯在中東的緩衝區。

  所以莫洛托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階段我們可以嘗試與英國達成協議。我們不會在英國撤軍過程中做什麼,但是為了保證伊朗的獨立,我們要派遣人員負責確定伊朗的主權沒有遭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