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224章 戰前一年倒計時(四)

    到了四月,春耕基本完畢。東北政府就開始等待下雨。

    東北是個好地方,廣袤的平原上是肥沃的黑土地,最大問題是缺水。雖然說瑞雪兆豐年,每年東北都會下大雪,但是東北的雪只是在寒冷的氣候下不容易化。並不等於東北地區的降水就比較多。

    在何銳所在的時代,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海水冶煉技術,也就是有效的把海水高效分離,從而得到無窮無盡的淡水技術也在中國完成。從那之後,中國就沒出現過水源缺乏的問題。

    不過在1922年,東北的糧食生產要靠4月的春雨季節。按照中國的傳統經驗積累,災年之後大概率會是風調雨順的年景。果然,四月初,東北就開始下雨。豐沛的雨水滋潤著已經藉著融雪的溼潤土地種植下去的莊稼,得到充沛水源的莊稼開始茁壯生長起來。

    到了五月,根底農業站的報告都表示,農作物長勢喜人,如果接下來幾個月不出大災難的話,今年的東北會是一個豐收的年景。

    到了六月,水利部門在《東北日報》上刊登了水利部門完成了大量水利工程的報告,即便是普通民眾也知道這都是好消息。

    何銳對此並沒有歡喜,農業、工業、軍工的所有報告都在顯示戰爭準備已經到了計劃期待,何銳就在文明黨中央委員會上宣佈,“東北即將實施二級動員。”

    中央委員會委員們並沒有說什麼。不過大家的呼吸聲都有些沉重,有些同志的臉頰甚至變得紅通通的,這是心跳加速,把大量血液向頭部供應的結果。

    二級動員一旦開啟,就是徵兵。首批徵兵數字將達到100萬規模。所謂的百萬大軍就是這麼一回事。真有種召之即來的感覺。

    如果動員狀態升到一級,就是全面動員。現在徵兵還有一個願意不願意的考慮,到了那個時候,所有因為個人理由拒絕服兵役的,都將被視為‘逃兵’。逃兵在戰爭時期可是大罪。

    這些操演這幾年已經做過幾次,大家也不至於沒經驗。有些中央委員就是在之前的操演中表現出色,才升到今天的地位。大家雖然激動,卻都沒有不知所措。

    等散會之後,何銳叫住外事局劉局長,“向京城發電報,要求在美國主持的華盛頓海軍會議上提出山東權益問題。”

    劉局長已經是一名完全合格的外事局領導,聽到這話之後沒有詢問這件事本身,“主席,這是要向皖系和直系發出什麼樣的信號?”

    說起來何銳的安排已經屬於‘政治不正確’,把對皖系與直系的工作也暫時撂給外事局。不過從工作效率角度來看,讓外事局負責這些事情最合適。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不管是治安還是地方治理,東北政府與中國其他政治勢力基本沒有什麼可合作的內容。

    唯一讓雙方有共識的只有商業,但是與日本作戰已經迫在眉睫,沒空就這些事情讓商務廳處理。

    就如外事局劉局長所說,段祺瑞政府接到了何銳的電報後,著實弄不明白何銳這是什麼意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於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5.25:5.25:3.15:1.75:1.7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此時會議還沒召開,所以中華民國外交部也不知道事情發展。即便他們知道,也不覺得這和自己有什麼關係。以中華民國孱弱的海軍,以及落後的工業水平,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到這樣的談判中。

    至於在華盛頓海軍會議之後討論山東問題,這件事與東北大帥何銳毫無關係。如果他們此時聽到程若凡百忙之中給東北市長們講的課程,大概會嚇壞吧。

    “……總動員不是告訴民眾,戰爭開始了。而是在戰爭不可避免之前把國家運營轉入戰爭軌道。”程若凡面對五位省委書記,五位省長,數十位市長,不僅沒有絲毫的不安,反倒因為要把數年來所學所積累儘量講清楚,加重了自己的語氣。

    “總動員分為軍隊編組與產能規劃兩部分。軍隊動員的基礎是整個東北的人口統計,各個村、鎮,每一個城市的小區、街道、區的居民情況都已經有完整的人口統計。根據不同的動員級別,所有符合該動員級別條令中的適合人口,都要前往當地徵兵辦報道。由此組建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