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220章 大變數(三)

    最初三年,真可謂是‘低聲下氣,小心翼翼’。但中國人民非常聰明,三年中,外國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不斷離開,東北本地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已經完全掌握了對現有設備的使用。

    何銳在引進設備之初,就花了極大力量投入到材料學學科的建設與研究之中,隨著時間和金錢的投入,取得了巨大進展。不少外國設備的零件已經國產化,在零件國產化與設計思路吃透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出現了仿造,進而根據東北的‘公制單位’重新設計設備與生產線。

    英國佬的英制在東北政府教育體系公制單位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眼中,著實有些反人類的感覺。

    到了此時,大家才明白什麼叫做‘差距’。門外漢與專家根本沒辦法談差距,外行與內行之間也不太能用差距來描述。只有入門者與先行者之間才能談差距。

    差距,只有理解對方怎麼幹,幹了什麼,才有資格談差距。

    就如材料學,必須從採礦業開始建設,從礦石成分分析這些需要大量研究又極為枯燥的方面入手。何銳在這個領域有著巨大的貢獻。非常多巧奪天工的設想,為製造分析儀器指明瞭方向。

    僅僅是知道那是鐵礦,而不知道礦石的成分,只靠肉眼看,或者天知道什麼跳大神一樣的判斷方法,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搞清楚礦石成分。除了靠蒙之外,絕不可能製造出各個零部件所需要的材料。

    有能力搞清楚成分,就為工業科技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冶煉、提煉、後期處理,只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資金不斷堆積出成果的過程而已。

    何銳等大家鬧哄哄的說了一陣,就讓同志們安靜下來,“同志們,帝國主義本質就是對內壓迫,對外掠奪。從內部入手解決經濟惡化,就是方才我所說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對外輸出矛盾。所以帝國主義國家無一例外都要建造一支強大的軍隊,用於對外掠奪。日本右翼們的主張中,日本人民受的苦,要向外轉移,由外國人承擔。日本這個窮光蛋帝國主義其實沒能力實現這樣的目標。由於自身工業技術不足,在他們打造出一支能夠肆意侵略別國的軍隊之前,日本國內經濟先崩潰了。所以日本搞軍事建設會受到巨大限制,這個限制並非那幫人決心不足,而是受限於日本自身的工業實力。所以日本軍隊不管在他們自己的紙面上多強大,在現實中,都必須是在他們經濟崩潰前能建造出來的。”

    後面這段就顯得有些太理論化。不過同志們分析一番後,都明白了何銳的意思。

    部隊的同志們其實早就學過這部分判斷分析方法,正因為分析學習過,大家才沒了對日軍的畏懼。

    畏懼的原因在於‘搞不清楚’。既然搞清楚了日本的上限,那就能想出辦法解決戰爭中會遇到的問題。

    看大家搞清楚了,何銳這才對著中央委員們說道:“既然日本經濟現狀已經無法改變,原敬的死代表了日本在國內解決問題的路線失敗。先發制人,我們絕不能等日本準備好與我們作戰後再尋求反擊。”

    那些不知道何銳對日作戰計劃的中央委員們是第一次聽到何銳的戰爭決定,他們不禁露出了訝異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