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屹 作品

第七零九章 手工的精密性

    聽李長明說完,陳子琛倒吸了一口冷氣:“這個有點難,只能說試試看。手工做的東西能達到這麼精確嗎?”

    李長明說:“我們做榫卯結構的時候,不就是要求精確嗎?再說我跟你講過咱們木匠的先祖們做凌雲臺的事情。那個精確度,不會比現在的差。”

    凌雲臺做出來,各個位置都是平衡的,沒有絲毫誤差,風吹過,凌雲臺隨風搖擺,卻始終不倒。

    後來魏明帝見凌雲臺這麼高還搖搖晃晃似乎是不穩,四周用支架把它支起來,結果支架不夠精確,破壞了凌雲臺的穩定性,凌雲臺反而一下就倒了。

    陳子琛嘆息:“太難了。就算我們能做出來又怎麼檢驗呢。遊標卡尺也只能精確到0.1毫米。”

    李文軍笑:“這個好辦,有種東西叫千分尺,又叫螺旋測微器,可以精確測量到0.01毫米。我請人從海城買了兩個,剛好木工車間和鉗工車間一邊一個。”

    ------

    松木倒是很好找,後面的山上最多的就是松樹。

    可是模型只能在整塊木頭上雕出形狀再一點點打磨,還要保證精確度,就很考驗手藝了。

    李長明和陳子琛師徒兩個好久都沒有遇見這麼有挑戰性的工作了,又恢復了之前第一次研究李文軍給他們時的幹勁,兩個人沒日沒夜的幹,除了上廁所就不出來,三餐和開水都是李文軍給他們送到門口,他們餓了渴了就從就出來從門口把飯菜和水拿進去吃幾口喝幾口,再把空了的盒子放在門口。

    晚上他們也不回去,累了就倒在車間的簡易床上睡一下。

    李文軍好擔心他們兩個這麼累,受不了會暈倒。

    想去敲門提醒他們休息,又怕自己打攪他們。

    畢竟手一抖就可能前功盡棄。

    ------

    李文軍把發動機的各個零部件都讓鄭躍華帶著兩個技校的學生畫出來,然後錢師傅就帶著人用不鏽鋼去做了。

    自從李文軍上次擰螺絲成功解決了毛衣編織機卡殼問題後,鉗工班已經徹底相信,每一個步驟都要精確按照一定要求來,不然就是沒法達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