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治世之道

    “遠的不說,就是朕親征漠北,太祖、太宗皇帝都沒有徹底平定漠北之患,朕卻做到了,靠的是什麼?將士們拿的是改良的火器,而不是祖制!”

    說到這裡,朱祁玉才有了一種頓悟的感覺,這一次打仗和以往大不同,以往是拼人數,拼補給,拼戰術,可是,這一次拼的卻是銀子。

    新式火器威力巨大,但是造價也不菲。

    這一場仗打下來,耗費了一千多萬兩銀子。

    可是,成效確實有目共睹。

    在新式火器的壓制下,無論是瓦剌人,還是韃靼人,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就好比一個壯漢去欺負一個三歲孩童,雙方的實力根本無法放在一起比較。

    然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科技的發展。

    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技術改良,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費了朝廷幾百萬兩銀子,才有今天的成效。

    朝廷現在需要的是改良創新,還是遵循舊制……

    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可是,朱祁玉還是不懂,為何這些東西,書本里從未出現過。

    為什麼那些當世大儒,從來不教授這些學問?

    難道聖人說的話,也會錯?

    朱祁玉自幼讀書,讀的也是儒學,這樣的結果,對他來說無異於天翻地覆,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

    “回皇上,臣弟以為,古人所推崇的忠孝仁義,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治世之道,不得隨意摒棄!”

    朱祁鎮卻搖了搖頭,說道:“天底下的讀書人都講究仁義為先,此乃孔聖人所說的治國之道,可是,為何我朝既倡導仁義,卻要對瓦剌人、韃靼人刀兵相向呢?若是按照讀書人的說法,我們應當用仁義去教化他們,否則的話,就是不尊聖人之道,是不是?”

    他很清楚,任何人都有時代的侷限性,自己的小老弟現在就屬於局中人。

    這些東西並非讀幾天書就能領悟的,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能看的這麼透徹,是因為跳出了這個時代,站在一名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朱祁玉則再度陷入沉思,他似乎被自己的理論打敗了。

    朱祁鎮便繼續說道:“仁義之前,尚有忠孝二字,此忠,便是要忠於大明,忠於我們的祖先,想當初,大宋為韃虜所滅,自此天下為人所竊據百年,我們多少的祖先慘遭屠戮?可見,仁義是有前提的,對待百姓要講仁義,對待敵人,便要將仁義拋之腦後,拿起刀槍幹他孃的!”

    “土木堡一戰,二十萬大軍戰死沙場,居庸關外,白骨累累,血流成河軍。所謂聖人之道,便是滅了瓦剌人,給朕的將士們復仇!聖人之道,不只是安民,也在於攘外,若無法攘外,又如何做到安民呢?”

    “想想那些將士,他們平日裡過的極其困苦,個個面有菜色,他們鎮守邊關,隨時可能遭遇敵人的襲擊,稍微不留神,便要埋骨荒野。這時候,聖人口中的仁義還有用嗎?”

    “周公作周禮,孔子作春秋,周禮之中,北曰為狄,南曰為蠻,狄者,犬也。蠻者,蟲也。以宣揚仁德的禮儀的周公,尚且知北方乃豺狼,南方多害人之蟲,應予征伐,天下方才能安定。而春秋之中,聖人最推崇的,乃是齊桓公尊王攘夷之事,尊王為忠,攘夷則為仁,何以為仁,使百姓安居樂業,不為外寇所侵,殺死想要謀奪百姓性命的人,此為仁義。反之,若用禮義去對付蠻夷,卻說是在遵循聖人之道,倘若聖人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氣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