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魚翁 作品

第521章 說服麻醉醫,顛倒的手術順序

 用藥也是如此。

 這就要求醫生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否則,還是拿著二十年前的技術去治病救人,會給患者造成很大損失與傷害。

 以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極高,預後極差。現在結合介入、支架、新藥、先進儀器等技術,已經可以把死亡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比如周燦一戰成名的那場主動脈夾層手術,換在以前,夾層壁都已經開始往外滲血,患者基本上沒救了。

 但是他卻憑藉現代的介入技術,血管支架,人造血管,把患者的隱患解決了。

 大多數醫生雖然在不斷學習,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再加上年齡越大,家庭事務也就越多。然後成年人肯定是需要享受的。

 可想而知,這個學習的量肯定非常有限。

 麻醉科的明馨主任,年過五旬,仍然能夠保持年輕人才有的朝氣,著實令人驚歎。

 也能推斷出此人的麻醉水平必定極高。

 更有意思的是,她還是項非主任的恩師。

 看年齡,她應該比項非大不了幾歲。是他的學長,也是恩師,這種事情還是相當罕見的。

 周燦所在的圖雅醫院,也有不少人是他的學長。

 說句狂妄點的話,哪怕比他大十歲,也很少有人能教他。

 項非主任年輕時就算沒有周燦這麼逆天,肯定也差不到哪去。畢竟人家可是有著‘閻王剋星’的美譽。

 盛名之下無虛士,絕非說說而已。

 “早就聽說過圖雅醫院有著多位傑出的年輕醫生,周醫生給13床患者制定的手術救治方案,確實具備一定可行性。”

 發話的是腦外科的吳庸明主任。

 周燦提出在患者的頭部鑽孔,利用內鏡手術來修復血管,這種治療方案在圖雅醫院的神經外科已經實施過多次。很少有失敗的。

 算是經過了多次驗證的新技術。

 而且神外的武白鶴與科室多位醫生經過進一步研究,把這一技術不斷完善,優化,現在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可是省人民醫院對這種新技術的運用,似乎要落後很多。

 內鏡技術的運用,很多醫院還停留在探查病灶為主的初級階段。就算嘗試著做了一些內鏡手術,也是非常普通的闌尾手術之類。

 一些技術難度高,風險大的內鏡手術項目,很多醫院都還沒有涉及。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內鏡手術方面的人才極度稀缺,這個指的是做內鏡手術做得好的醫生極度稀缺。而不是隨便操縱內鏡給患者在腹腔止個血,切個瘤子的那種。

 其次,內鏡手術引入國內的時間尚短,外國對咱們國家存在多方面的技術封鎖。

 不僅僅是操作技術,更有先進儀器,藥物,體內耗材等多方面的技術封鎖。

 說句扎心的話,很多人體替換材料,國產的效果差得出奇。

 進口的材料存在多方面的優點,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價格貴。

 別看經常有人喊著彎道超車彎道超車,一些精密儀器,高端耗材,人家有著幾十年,上百年的技術積累與沉澱。你說想要十幾二十年把人家給超越了,可能不?

 在多個領域,咱們國家的醫療器械與藥物,與人家都是有著技術代差的。

 只相差十年的,算是好的。

 有些方面,技術至少落後三十年以上。說多了都是淚,從一窮二白,一步步發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只能說,讓我們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差距會越來越小,最終反超對方還是有希望的。

 不過需要時間。

 最後一點,內鏡手術在國內難以快速發展,遍地開花,也與惡劣的醫療環境有關係。

 醫患關係太過緊張,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一般都會求穩。

 很少有人敢去冒險。

 即便醫生願意冒風險,而且技術上也有一定把握,還需要徵求家屬的同意。如果是創新的技術,還需要院領導批准。程序相當複雜,很多困難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另外,比如達芬奇機器人的出現,也讓很多年輕醫生不願意再去刻苦練習手術的基礎技能。

 辛苦練上二三十年,終於有點水平了。

 天知道那時候是不是早已經是機器人手術的天下?

 與人相比,機器人在手術領域存在很多優點。

 目前要不是開機費用昂貴,恐怕早就普遍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