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九百七十六章 寺內

莫高窟,因為當初的建造者樂僔、法良,居大漠高崖石壁鑿窟修行之故,而被統稱為漠中高窟,又演變成了莫高窟之說;而經過歷代不斷的開鑿和增建之後,更是形成了綿延數里的殿堂洞窟群落。



以年代最為古老的法祖洞\/樂僔、法良遺室為中心,分別在東西兩側分佈著,北魏、西魏、北周、隋朝,歷代開鑿洞室和佛龕;但數量最多還是本朝開闢的佛洞,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多處外緣。



其中最為顯眼的就是,被稱為南大像和北大像的兩處巨窟;分別是延載二年,禪師靈隱共居士馬祖等建造的十四丈彌勒座像;開元中的僧處諺與鄉人馬思忠等,營造的九丈彌勒座像。



由此,也將這片綿延數里的寺院洞窟,實際上分為南、中、北三片區域;分屬於本地僧團\/功德坊下屬的不同宗派管轄。



比如千佛南院屬法相宗、律宗;北院屬華嚴宗、三論宗;中院則是各家共管。



作為朝廷管理天下佛門的僧官體系,在朝廷中樞有兩京左右街功德使下,的僧錄、僧正、副錄、副僧正、首座、鑑義等等職階;又有專門遴選出來的



“十大德”僧團,以及歷代敕封的國師總其事。在地方也有專門的道、州僧錄司、分司;僧正,副僧正,僧判,管理區域內的僧侶事物;在一些佛法昌盛之地,還會有縣級的僧直司,任命僧首都專境內。



而像是瓜州這樣名山聖地則設置了僧統。也就是由不同宗派的各大叢林,推舉出的大德之士;組成的僧團來處理教門事務。



因此,作為河西僧統名下多方共管的超大型寺廟\/佛學院,在千佛崖寺同樣設立有,名為叢林兩序的日常管理機構。



西序稱六頭首,依次是上座、書記、知藏、知客、知沐、知殿;東序稱六知事,依次是都寺、監寺、維那、悅眾、典座、直歲。



各自又有若干執事、火工、雜役等僧屬。因此,光是在牒的僧人就多達上千,而不在牒而隨之修行的弟子、沙彌,乃至是外來掛單的沙門徒眾,自各處大小叢林舉薦而來修習精研的佛學生;數量更甚於此。



由此,也形成了周邊的服務業。其中既有日常寺院用途的,大小佛殿、僧舍、夥堂、經房、倉稟和作坊、法臺;也有迴廊、懸梯和步道連接的諸多樓閣、亭臺和露臺、別院,以供諸多的俗家信眾和供養人,及其眷屬的停居之所。



但通常情況下,這些建築都位於山腳下。而千佛崖的中上部分,才是僧人日常起居修行之所;一些苦修的僧侶,號稱數年、十數年不落地面,在崖璧上的方寸之間,完成漫長而清苦、孤寂的修行。



由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位於山腳河畔的樓臺館苑等,頗具生活氣息的廣大世俗建築;與晨鐘暮鼓、佛法昌盛的崖上部分,形成了一靜一動的紅塵佛土,一體兩面、枯榮生息的某種韻味和景緻;但也因為供養人大量捐造的緣故,在許多佛窟洞堂之中,呈現出的是當地普遍流行的,諸如地獄觀、孝親觀、淨土信仰、菩薩信仰、祥瑞文化和神仙信仰等,並且多少出現儒釋道三教融合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