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六百五十九章 見聞





但是,相比以來自閩地山民、夷族移民為根基的東寧府前身;位於屏北州的雞籠山港建立之初,則是以北來的倭人佔較大比例。後來又變成招募東海各國藩屬的移民,輾轉前往南海填戶的中轉點。





再後來,又有大量來自遠洋新洲/北俱蘆洲的殷商遺民,在此登岸進行一段時間的修養和訓教,再前往中土內陸朝見或是討營生。再加北海、東海藩屬與南海諸侯之間,愈發繁盛的通貿往來不絕。





因此,在基隆山下的港市內,則是充斥後世的影視作品所描述的多元成分。纏頭露臂的天竺人和高帽長袍裹身的波斯人,矮小佝僂布衫套頭的倭人;身穿右衽長衫,頭戴羽冠的殷人和草冠的澳人;





而來自域外遠海大洋的南部羶洲(非洲大陸),膚色如炭的真崑崙奴,還有矮小黝黑的小崑崙奴(南海島民),幾乎並肩勞作在灘塗和沙地中;在身後是仿若綿延無盡的水田、蔗叢、果園和瓜地。





但是,除了若干瞭望的哨塔和簡陋圍欄之外,幾乎沒有看到任何直接手持棍棒、皮鞭的監工身影;就彷彿是這些崑崙奴群體,就天生熱愛勞作一般;偶然間還能聽到一些,意味不明的歌聲和喊號。





因此,夷州大島雖與閩中道只有一條海峽之隔;但是登島之後,卻反若是一下子來到精彩紛呈的異域山川一般。雖然大多數建築都是中土風物,但是隻要走近了看,就會發現在細節上的諸多差別。





比如明顯來自天竺、南海列國,果身相擁造型的門雕和花欄,或又是充滿對稱的火焰、蔓枝、花果等繁複花紋的波斯鑲貼畫;乃至數節漆雕人面的遠洲圖騰立柱,就這麼令人熟視無睹的混雜期間。





而在居民區和港口的碼頭、倉儲區之間,數里長、半里寬的市場內;則是矗立著各種圖形和花紋的招牌和旗幡;兜售各種大宗人貨。這就是梁公開創的大徵拓時代,所帶來的的一個奇特流動現象。





雖然泰興改新之後,朝廷就逐步立法禁止以國人入債為奴,而只能簽訂長期僱工的契子;同時又鼓勵那些因災荒,過不下去的百姓遷居海外;導致賣身為奴的唐人越來越少,受虐奴婢則逃亡益眾。





但另一方面,大量從海外輸入的藩人,則是成為了這些底層勞動力的重要補充來源;因為大唐法度並未明文保護,這些未受王道教化也未承擔徭役賦稅的族群;只允許在中土勞作兩代後自然歸化。





但是隨著百年大徵拓的尾聲,海外諸侯林立的格局,逐漸穩固下來之後;這些海外藩人卻因此形成了,向著東土大唐自發遷徙的慣性。因為大多數人原本生活的外域邦國,實在是太過艱險苦惡了。





而哪怕在東土大唐為俾為奴,也能更好的環境裡,靠做牛做馬苟活下去。也不再擔心朝不保夕,遭到酋長、貴人和敵族的凌暴殘害;若能表現出色,還能夠得到指定婚配,而在兩三代後自然歸化。





因此在諸多外藩諸侯中,也由此誕生了一套成熟的社會架構。既唐人移民和土生唐人後代為第一等的藩士、良人;扶桑、新羅、渤海等歸化人為第二等平民/工頭。已馴熟的土蠻則為第三等隸民。





在定期的海外捕奴運動中,被俘獲的生番、野人和戰敗的外族俘虜;則是成為第四等的最底層奴隸。其中,又按照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色,從中細分出三六九等來,通過差別對待互為牽制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