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二百六十五章 偶見


 “說實話這些年下來,只要走在這條水道上,隔三差五都能撞見個把;其實都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緣由。但還是以那些債市破家之人居多一些。只是最近似乎不知為何變得多了一些。”矮胖漕吏又解釋道:“當然了,我輩早年行船也曾經救過幾個,這也算是為自身和子孫積陰德的事情。只是通常跳水被救下來後,就不會再輕易尋死了。像這般復而投水的,也是頗為罕見的情景。”


 江畋聞言卻是不由的心中一動,頓時就想起來了這洛都寶泉坊的債市來源。大概也可以上溯天寶、乾元年間爆發的安史之亂。雖在數年之間就被平定,但是因此造成了席捲北地的兵火摧殘和破敗。


 因此,在一邊大片國土淪陷戰亂,一邊朝廷財計困頓匱乏的情況下;自劍南三川的天府之國,起兵反攻關內的梁公,也為朝廷提出了一攬子的財政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以朝廷名義發行的官債。


 主要針對相對保全完好,並且人口密集、富庶豐饒的南方各道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各州,自貞觀到開元的上百年間,民間所積澱的財富。以朝廷掌握鹽鐵諸多專賣配額,為發行擔保和計價基數;


 由此為朝廷平叛和戰後重新籌集了海量資材,也為眼界大開的大唐君臣們,開闢了一條看似不用直接加稅,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富國強兵的終南捷徑。因此戰後各種名目的長短期官債,如雨後春筍。


 而後,又不僅限貼息孳利的官債名目,而開始發行另一種,以現有的合股投資為基礎,對大唐周邊徵拓的收益,為預期反饋和償付的軍債(戰爭公債)。由此,軍債和官債構成了朝廷中興的基石。


 而那也是梁公在朝主政的三十年,所以,他竭力壓制了一切,在債券發行規模和項目上,可能透支國家信用的激進舉措;為朝廷留下來一個相對運轉良好的,國家債券信用體系和原始的金融秩序。


 因此在後來的大徵拓時代,雖然朝廷在公債運營中偶然有所波折。但隨著大唐對於海外的徵拓,和日益增長的海外分藩;所不斷反哺和輸入的海量資源、財富;各種公債名目也始終得以信用堅挺。


 故而,也催生了位於洛都城內,各種官私票局、飛錢號和兌換所,扎堆在一起的寶泉坊雛形;但是,債市的誕生則是要更晚一些。來自梁公離開朝堂,退養西國大夏前,所頒佈最後一批政令之一。


 其中就包括了,有條件的准許一些,屏護九州和拓植海外的諸侯分藩,在大唐兩京十六府境內指定的場所和機構,發行專屬貼息的藩邸私債;以為募集和吸納,徵拓海外和開發領有的啟動資金。


 當然了,當時世人皆以為這是梁公,為了自己退養西國大夏的身後計。但是,當這個政策被執行下來之後,也對大徵拓時代當中,那些層出不窮的海外藩家,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促進和催生作用。


 但也因此放出來了一隻,名為原始金融體系雛形的怪獸。因為隨著這些名目,一下子湧入其中的私家民間財富,其中所代表的巨大能量和潛在影響,同樣也令朝廷大為震驚亦然。


 因此,為了專門管理這些諸侯藩家的私債,同時也是約束和規範其運作交易;經過一番各種博弈的朝廷才頒下敕令,在作為中原水陸樞紐的洛都城內,緊靠著寶泉坊中心的原市所,設立專門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