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148章 託付

    另一方面,通過諸侯藩國從域外,以輸貢為名反哺中土的過程;極大開拓了朝廷收入來源。也變相將曾佔據了國家收入大部,傳統延續了數千年的田稅和戶稅,給壓縮到排行第三的次要地位上。

    以至於有時候,朝廷為了防止豐年穀賤傷農引發騷變,或是災荒時紛紛棄地流亡外藩過甚;反而要定期大量收購豐年的糧食,乃至在災荒時發動全力予以救濟;並以此為地方官的考績內容。

    至於當今國家財政收益的第二個大頭,則是源自大唐三十六道、十數個大小都護府、都督府的商稅和車船費;再加上寰宇海內的諸侯、臣邦、外夷領下,各方商貿往來的椎稅和市舶錢(關稅)。

    因此,光是掌握著寰宇海內,四方九邊諸侯的例行藩貢,加上這些雜稅名目;就佔據了天下歲入之半有餘。更別說其他形形色色的無形利益輸入,朝廷直接或是間接壟斷的茶酒鹽鐵等專營項目。

    也正因為這些來自寰宇海內,內藩外屬的不斷交流和輸血,各方外族的不斷歸化和本土多餘人口的分流;位於中土的大唐朝廷,才得以出人意料的輕徭薄賦水準,維持了一個盛世綿連的風光體面。

    因此,現如今基本退居幕後的京兆梁氏一族,號稱“代牧海內(諸侯),無地藩主”的名頭,可不是泛泛其談的產物,而是通過理藩院、宗藩院的體系,代表了實實在在的巨大權柄和利益。

    而作為梁氏一門三宗,所出的西國大夏和南海公室兩脈,則是這套四夷九邊的藩貢體系中,堪稱南北兩極的鼎力支柱。對了,可達鴨所出身的裴氏一門,同樣也是這套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

    因此曾經有傳言,一位太上皇在醉酒之後,對著前來勸他愛惜龍體的內侍戲言道:“如今天下垂拱,有朕無朕皆可,唯獨不可無樑氏,不可無大夏、南海;凡兩藩皆在,則諸侯無不遂順。”

    而作為大夏與中土緩衝的安西都護府,除了已經唐地郡縣化本屬六鎮之外,還兼管吐火羅(北阿富汗)、拔汗那(費爾干納)、大小勃律(克什米爾)等十幾個大小臣邦,並蔥嶺以西數十家諸侯。

    作為宗藩關係象徵和大義的酌金,無疑是諸侯藩貢體系內的重中之重。卻在半路上出了意外,這往小了說是地方治理不靖,往大了說可是不得了的政治事件了。難怪梁大使本人也要連忙趕過去了。

    或者說,他有什麼不詳的預感和徵兆了麼?或者說沒有足夠的把握全身而退,才要在自己這邊,未雨綢繆的提前安排一些什麼?